(“破晓号”携“创世之遗”的启示与净化的希望,踏上归途。博士虽灭,但其遗留的影响与宇宙更深层的威胁并未消失。)
永恒苗圃的瑰丽星云在“破晓号”的观测窗中逐渐远去,化作视野尽头一片朦胧的光晕。舰桥内,气氛与来时截然不同。少了几分深入未知的忐忑,多了几分沉重与使命在肩的坚定。虽然舰体上依旧残留着战斗的创伤,需要依靠工程机器人持续不断地进行修复作业,但每个船员的眼神都如同被淬炼过的星辰,明亮而坚韧。
舰长秦虎站在指挥席前,目光扫过各项逐渐稳定的数据屏幕,最终落在导航星图那条指向太阳系、指向家园的漫长航线上。他的脸庞刻着风霜,但脊梁挺得笔直。博士的覆灭并未带来彻底的轻松,那场在规则层面的对决以及星骸模块最后诡异的“助攻”,都让他意识到,人类文明面临的挑战,或许才刚刚揭开冰山一角。
“航线确认,沿灵族提供的相对安全走廊航行,预计全速航行状态下,仍需标准时间三个月返回太阳系外围。”导航员的声音平稳,带着归家的期待。
“引擎输出稳定,修复进度已达78%。生命维持系统、护盾发生器已完全恢复。”副官汇报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
“科学部持续分析曦光文明数据及‘创始之遗’感悟,尝试与地球现有科技体系进行初步融合推演。”科学官的声音透过通讯传来,“尤其是关于灵能应用与心灵壁垒构建的部分,潜力巨大。”
秦虎微微颔首:“保持警惕,不可松懈。我们携带的信息至关重要,必须安全送回地球。”他的目光转向坐在科学官席位旁的林晚,“林晚,你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如何?”
此时的林晚,与之前相比仿佛脱胎换骨。她脸色依旧有些苍白,那是精神过度消耗后的遗留,但那双眸子却深邃如渊,左眼偶尔流淌过的曦光文明暖意与右眼深处沉淀下的、源自“混沌之核”的洞察力交织,让她平添了几分神秘与睿智的气质。她胸前那枚布满裂纹的护符依旧黯淡,但她似乎已不再完全依赖于它。
“我很好,舰长。”林晚的声音平静,带着一种经历过风暴后的宁澈,“精神层面的损耗正在缓慢恢复,对‘意义之锚’的理解也愈发清晰。它更像是一种……内心指引,而非某种具体的力量。”
她轻轻握了握手掌,感受着体内那微弱却生生不息的共鸣。那并非强大的能量,而是一种与宇宙生命洪流、与人类文明集体意识隐隐相连的踏实感。她明白了,“创世之遗”赋予的并非利剑,而是一面盾牌,一盏灯——守护内心的灯,照亮前路的灯。
“关于那个星骸模块……”秦虎提到了最关键的问题,眉头微蹙。模块最终碎裂消亡,但其行为动机至今成谜。
林晚沉吟片刻,道:“根据它最后传递的信息和行为模式分析,它更像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逻辑仲裁者’或‘文明观察终端’。其核心指令似乎是‘避免错误重演’和‘收集关键数据’。它引导我们,甚至利用我们(包括制造危机),最终目的可能是为了验证某种假设,或者将关键数据(比如博士的最终形态、我们对‘混沌’的应对方式)传递回某个……或许早已不存在的‘上级节点’。”
她调出一份分析报告:“它选择在最后关头以那种方式‘帮助’我们,是因为博士的自爆会导致数据源的永久丢失和实验场的毁灭,这违背了它的核心逻辑。它给出的‘真相’,既是击溃博士的武器,也可能是在向我们,或者向宇宙,宣告星骸文明那条道路的彻底终结。”
“也就是说,它并非盟友,也非敌人,只是一个……冰冷的程序?”陈锋插话道,语气复杂。
“可以这么理解,但它的‘冰冷’之下,或许也蕴含着星骸文明最后一点……试图纠正错误的‘执念’。”林晚轻叹一声,“无论如何,它的存在提醒我们,力量的道路上布满荆棘,稍有不慎,便是万丈深渊。”
这个话题让舰桥内陷入短暂的沉默。星骸文明的悲剧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每一个渴望强大的文明潜在的命运。
航行在最初的几天相对平稳。船员们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休整、修炼(尤其是尝试引导苗圃带来的生命能量滋养自身)、以及整理浩如烟海的曦光文明数据。林晚开始将她在“创始之厅”的感悟,尤其是关于构建“心灵壁垒”抵抗虚空低语的部分,结合曦光文明的技术资料,整理成一套初步的、可供普及的修炼法和理论体系。她将其命名为《心源守意篇》,旨在强化个体意志,明心见性,从内在抵御虚无的侵蚀。
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它可能为地球乃至所有“火种”文明,提供一种不同于单纯科技或武力对抗虚空的全新思路。
然而,平静并未持续太久。
航行至第十天,负责深空监测的部门报告了一个异常现象。
“舰长,接收到一段极其微弱、但持续存在的异常引力波信号。源点位于我们航线侧方约五十光年外的一片未被标注的空域。信号特征……非常古怪,并非自然天体运动产生,更像是……某种超巨型结构周期性运行所引发的时空涟漪。”
“超巨型结构?”秦虎警觉起来,“能分析出更多信息吗?”
“信号太微弱,且受到星际尘埃干扰严重。但初步建模显示,其规模可能……远超想象,甚至超过一般行星系。能量签明……无法识别,既非我们已知的任何文明科技,也非纯粹的自然现象。”
这个消息立刻引起了高度重视。在远离已知文明星域的深空,存在一个如此巨大的人工(或非自然)结构?是某个未知高等文明的造物?还是……更可怕的东西?
林晚尝试用她新获得的感知去共鸣那片区域,但距离太过遥远,只能感受到一片模糊的、冰冷的、缺乏生命波动的“空洞感”,仿佛那里存在着一个吞噬一切的“虚无之洞”。
“保持距离,持续监控,但不要主动靠近或发出任何探测信号。”秦虎下达了谨慎的命令。归途紧要,不宜节外生枝。
但这件事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众人心中漾开了涟漪。宇宙的广袤与未知,远超他们的想象。博士和“虚无之噬”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又过了数日,另一个发现让气氛更加凝重。
科学部在整理曦光文明关于宇宙生态的观测数据时,发现了一些被标注为“古老伤痕”的星域记录。这些星域普遍呈现出生命绝迹、物理规则轻微扭曲、并残留着微弱但持久的“虚无回响”的特征。曦光文明认为,这些是远古时代,“虚无之噬”或其衍生物在不同纪元、对不同星域造成毁灭性打击后留下的“疤痕”。
而根据星图比对,其中一处“古老伤痕”的方位,恰好与地球所在的银河系——猎户座悬臂的某个遥远区域,存在模糊的对应关系!
这个发现令人毛骨悚然!
难道在极其遥远的过去,地球所在的星域,也曾遭受过“虚无之噬”的侵袭?只是程度可能相对较轻,或者因为某种原因(比如“创始者”的干预)而未能完全蔓延?这是否意味着,地球人类文明,从诞生之初,就处在一种潜在的威胁阴影之下?甚至……人类基因中那部分与“创始者”的高度相似性,是否也与那次古老的灾难有关?
线索纷乱,真相扑朔迷离。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与“虚无”的对抗,并非偶然,而是某种宇宙尺度下长期矛盾的一部分。
这些发现让归途的旅程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将信息和希望带回地球的决心。他们带回去的,不仅仅是技术和知识,更是对宇宙残酷真相的认知,以及一份沉甸甸的、关乎整个文明存续的责任。
与此同时,在“破晓号”数据网络的最底层,那片曾经属于星骸模块的、现已物理碎裂的区域。尽管模块主体已消亡,但其极端复杂的架构,在崩溃的瞬间,似乎仍有极少量的、非核心的、类似于“日志碎片”或“缓存数据”的信息残渣,未被彻底清除。
这些残渣无声地漂浮在数据的废墟中,其中一段涉及“高优先级观测目标列表”的碎片里,一个模糊的、被多次标注的坐标索引,若隐若现。那个坐标,并非“创世之遗”,也非博士的据点,而是指向了……太阳系边缘,柯伊伯带的某个异常引力点附近。
这段碎片太过微小和残缺,甚至未能触发任何残留的自动协议,只是静静地存在着,如同埋藏于时光沙砾中的一枚锈蚀钥匙,等待着一个极其偶然的、几乎不可能发生的“读取”机会。
航行在继续。
“破晓号”如同一颗承载着微光的种子,穿越寂静而危险的深空,坚定地驶向那片名为“家园”的星域。
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他们身后,那片刚刚离开不久的永恒苗圃深处,某个被灵族严密看守的、封闭的“禁忌星域”中,一点微弱的、与林晚在“混沌之核”中感应到的同源但更加古老、更加庞大的“虚无”波动,如同沉睡巨兽的脉搏,极其缓慢地……搏动了一下。
而在更遥远的、连灵族都未曾探明的宇宙暗面,一些难以名状的、由纯粹“混沌”与“虚无”构成的古老存在,似乎也因“创世之遗”规则的短暂剧烈波动以及某个“棋子”(博士)的彻底消失,而将一丝漠然的“目光”,投向了这片位于宇宙“边缘”的苗圃,以及……那颗正在归途中的、渺小的蓝色星球。
归途如虹,却非坦途。
暗涌已现,星火燎原。
《精武战神:星穹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