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肯尼亚的尼亚玛村,总被清晨的薄雾裹着。草原边缘的芒果树下,十几个光着脚的孩子围着一块裂了缝的黑板,黑板上用木炭写着歪歪扭扭的字母——这是村里唯一的“课堂”,老师卡玛是个只读过小学的年轻姑娘,每天要走两小时山路来上课,遇上雨天,黑板被淋透,课就只能停。
“卡玛老师,今天能教我们数数吗?我想知道家里的羊有多少只。”小男孩卡姆拉拽着卡玛的衣角,眼里满是期待。卡玛蹲下身,摸了摸他枯黄的头发,心里发酸——她手里只有半根木炭,黑板上的字母还没擦干净,连教数数的地方都没有。“等明天吧,明天我带块新木板来。”她嘴上应着,心里却没底——村里的木板都用来修屋顶了,哪还有多余的给孩子当黑板?
“卡玛老师!草原那边来了车队!还拉着好多木板和书!”村里的牧童莫西跑过来,草帽歪在头上,手里攥着一张画着书本的传单。卡玛猛地站起身,拉着卡姆拉就往草原边跑——她前几天听镇上的人说,夏国的教育团队要过来帮偏远村庄建学校,难道是真的?
草原尽头的土路上,三辆印着“段氏乡村教育援助”绿色字样的卡车正缓缓驶来,车身上画着彩色的卡通书本图案,格外醒目。车停下时,段念棠跳下来,浅灰色的冲锋衣上沾了些草原的尘土,她抬手拨开被风吹乱的头发,目光落在芒果树下的孩子们身上——他们光着脚站在草地上,眼神里满是好奇,手里还攥着捡来的小石子,像是怕错过什么。
“我是段念棠,来自夏国的教育援助团队。”念棠让懂当地语言的翻译莉莉把话传下去,同时示意队员打开卡车后斗,“我们带来了黑板、课本、桌椅,还要帮你们建一所真正的学校,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教室里上课。”
队员们搬下的东西让孩子们发出一阵欢呼:崭新的彩色课本、带着支架的磁性黑板、刷着蓝色油漆的桌椅,还有几个装着文具的纸箱——铅笔、橡皮、作业本,这些都是尼亚玛村的孩子们从没见过的东西。卡玛走过去,轻轻摸了摸一本印有动物图案的课本,指尖划过光滑的纸页,眼泪突然就掉了下来:“真的……能有教室吗?我们不用再在树下上课了?”
念棠点点头,从包里拿出一张设计图——这是她和妈妈陆瑶一起画的,考虑到尼亚玛村的气候,学校设计成了茅草屋顶、防风土墙的样式,还有两个教室和一个小操场,“明天我们就开始建,村民们要是愿意帮忙,两周就能建好。”
“我们愿意!”没等卡玛开口,围观的村民们就齐声喊了起来。村长奥马尔拨开人群走过来,他是个皮肤黝黑的老人,手里握着一根木杖,眼神里带着几分严肃:“念棠女士,建学校是好事,但我们村的女孩,从来不上学,她们要在家帮着做饭、放羊。”
念棠早就听说了尼亚玛村的传统,她没有反驳,只是拉过站在人群后的阿米娜——这是个扎着小辫子的女孩,手里偷偷攥着一块写满 charcoal 字母的小木板,显然是想上学却不敢说。“奥马尔村长,您看阿米娜,她手里的木板上写满了字母,说明她想学习。”念棠轻声说,“如果女孩也能上学,她们就能帮家里算账、认识草药,还能教弟弟妹妹读书,难道不是好事吗?”
奥马尔看了看阿米娜,又看了看周围期待的孩子们,沉默了片刻,终于点了点头:“那就试试,但要是影响了家里的活计,就不能再上了。”
第二天一早,建学校的工地就热闹了起来。村民们有的扛着木板,有的和水泥,孩子们也没闲着,帮着递钉子、捡石块。念棠和队员们则忙着测量、画图纸,还从空间里拿出了“速生木材”——这是妈妈陆瑶特意准备的,用灵泉水培育的木材,既轻便又耐用,还防白蚁,特别适合尼亚玛村的环境。
“念棠女士,这里的土太松了,地基可能不稳。”负责施工的队员小张皱着眉说。念棠蹲下身,抓起一把土,果然一捏就散。她想了想,从空间里拿出几袋“改良土壤剂”——这是用灵泉水和草木灰调配的,能让松散的土壤变得结实。“把这个撒在地基周围,再浇水,土壤就会变硬。”
果然,撒上土壤剂再浇水后,原本松散的土渐渐变得结实,踩上去都不会陷下去。奥马尔看在眼里,心里对这个夏国姑娘多了几分佩服——她不仅带来了物资,还有这么神奇的“土办法”。
白天建学校,晚上念棠就组织“教师培训课”。卡玛是最认真的学员,她原本只会教简单的字母,念棠就教她怎么设计课程,怎么用游戏让孩子爱上学习,还从空间里拿出几片“记忆草”——泡在水里喝,能帮助记住知识点。“卡玛,你很有天赋,只要好好学,以后就能成为最好的老师。”念棠鼓励她说。
一周后,学校的 walls 渐渐立了起来。阿米娜每天都来工地帮忙,她偷偷跟念棠学写自己的名字,还把学到的字母教给其他女孩。有天晚上,奥马尔路过工地,看到阿米娜正带着几个女孩在临时黑板上写字,月光洒在她们认真的脸上,他突然想起自己的妻子——当年妻子要是能上学,就不会因为不认识草药标签,误吃了有毒的草药。
“阿米娜,明天你也来上课吧。”奥马尔走过去,声音比平时温和了许多。阿米娜愣了愣,随即高兴得跳了起来,抱着奥马尔的胳膊喊:“村长爷爷,您同意女孩上学了?”奥马尔点点头,看向远处的念棠,眼里满是感激。
两周后,尼亚玛村的第一所学校终于建成了。茅草屋顶下,两个明亮的教室并排着,教室里摆着崭新的桌椅,墙上挂着彩色的黑板,操场边还种了几棵小树苗——那是孩子们亲手栽的,象征着“希望”。
开学那天,全村的人都来了。孩子们穿着念棠团队带来的新校服,排着队走进教室,脸上满是笑容。卡玛站在讲台上,手里拿着崭新的课本,声音虽然有点抖,却格外响亮:“今天,我们先学自己的名字,再学数数,以后还要学画画、学唱歌。”
念棠坐在教室后面,看着卡玛熟练地讲课,看着孩子们举起小手回答问题,心里满是温暖。奥马尔走进教室,看到自己的小孙女也坐在里面,正认真地写着名字,他忍不住笑了——这是尼亚玛村从未有过的景象,书声漫过草原,比任何声音都动听。
下午,念棠组织了“亲子课堂”,让家长们也来体验上课。奥马尔坐在阿米娜旁边,跟着卡玛学写自己的名字,虽然写得歪歪扭扭,却学得格外认真。“念棠女士,谢谢你。”他放下笔,看着念棠,“以前我总觉得女孩上学没用,现在才知道,读书能让她们看到更大的世界。”
念棠笑着摇头:“不是我,是你们自己愿意改变。学校建好了,接下来还要麻烦卡玛老师和村民们一起守护,让更多孩子能上学。”她从包里拿出一套《乡村教育手册》,上面有详细的教学计划和管理方法,还有用当地语言标注的说明,“这是给你们的,以后就算我们走了,学校也能一直办下去。”
离开尼亚玛村的前一天,孩子们给念棠送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张用彩色粉笔绘制的画,上面画着新建的学校、微笑的孩子们,还有一个穿着冲锋衣的女孩,旁边写着“念棠老师,谢谢你”。念棠把画小心地收起来,眼里有些湿润:“我还会回来的,到时候要听你们说,谁考了第一名。”
车队驶离尼亚玛村时,孩子们追在车后跑,手里举着自己写的字,大声喊着“念棠老师再见”。念棠从车窗里探出头,挥手回应,看着学校的茅草屋顶渐渐远去,心里却满是踏实——这就是教育援外的意义,不是送多少物资,而是在孩子们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让书声能一直漫过草原,让更多孩子能靠知识改变命运。
她拿出手机,给妈妈陆瑶发了条视频,视频里是孩子们在教室里读书的场景:“妈,尼亚玛村的学校建好了,女孩们也能上学了,您说的‘教育能点亮草原’,我做到了。”
视频那头,陆瑶笑着点头,眼里满是骄傲:“好姑娘,记住,教育不是一锤子买卖,是要一代代传下去的。以后你还要去更多村庄,让更多孩子能走进教室,这才是咱们段家教育援外的初心。”
念棠看着视频里妈妈的笑容,又望向车窗外的草原——夕阳正洒在草原上,金色的光芒里,仿佛能看到几年后,尼亚玛村的孩子们走出草原,去镇上、去首都读书,然后再回来,当老师、当医生,把希望传递给更多人。
车继续往前开,草原上的风带着书声的余韵,轻轻吹过。念棠知道,这条教育援外的路,还有很长;但只要能让更多孩子听到书声,看到希望,这条路,她会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