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三次。”老李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他的语气十分坚定,仿佛在宣告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比三次多。”老孙也不甘示弱,再次强调自己的看法,他的眼神里透露出一丝倔强,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
“那还有说孔子只去求见一回,好像孔子在十七岁时也见过老子。”老钱也加入了讨论,他提出了另一种说法,让原本就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你们别争了,咱们问裁判吧。”老赵见几人争论不休,直接把这个棘手的问题抛给了陶兄,他的眼神里闪过一丝狡黠,似乎很乐意把这个难题推出去。
啸风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中暗自想,“这可真不好办。”不由得为陶兄担忧起来,他深知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无论陶兄怎么回答,都可能引发新一轮的争论。
“哈哈哈,孔子具体是几次见了老子,当时我也不在,我也不知道,要不你们穿越回去问一问?”陶兄笑着打了个哈哈,巧妙地把皮球又踢了回去,他的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化解了这一紧张的气氛。
“滑头。”老赵嘴上这么说着,他心里清楚,陶兄这是在尽力维持着这场辩论的和谐,避免大家因为一些没有定论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我这可不是滑头,是没办法呀,这问题确实没有个确凿的定论,我可不能随便偏袒谁。”陶兄摊了摊手,笑着回应道。他的声音轻松诙谐,像是在和老友们打趣。
“就是就是,老陶这是公正,咱们都别再纠结这个次数的问题了,赶紧接着辩论吧。”老钱也在一旁帮腔,他可不想这场精彩的辩论因为这么个小插曲就中断了。
啸风在一旁看着这几位你一言我一语,心里暗自觉得有趣。原本剑拔弩张的氛围,在陶兄的调和下,瞬间变得轻松愉快起来。他不禁对陶兄的应变能力和处事智慧心生佩服,同时也更加期待接下来这场辩论还会出现怎样的精彩交锋 。老赵说。
“好吧,就按三次来说。”老赵最终让步了,虽然他心里或许也有不同的想法,但三次的说法在流传中最为广泛,他也不想再为此争论下去 。
老钱率先开口,语气笃定:“孔子初次向老子讨教之时,仅仅十七岁。”
老李紧接着接过话头,神情略显凝重地补充道:“在那时候,孔子满心都是迷茫与困惑。毕竟他所处的时代,周朝曾经辉煌一时的礼乐制度,已然摇摇欲坠,濒临瓦解。目睹这一切,孔子痛心疾首,他毅然决然地将恢复周礼当作自己毕生的使命。他满心期望着,能够通过对周礼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深入钻研,从而让自己的思想体系更加完备、更加成熟。”
老钱微微颔首,接着说道:“说来也巧,就在这同一年,老子遭受迫害,被免去了守藏史这一掌管典籍的重要职务。从那以后,老子便踏上了游历各国的漫漫征程。”
老李兴致勃勃地继续讲述:“当老子云游到鲁国的时候,鲁国巷党恰好有位友人离世。大家都知道老子对周礼了如指掌、精通无比,于是纷纷恳请他前去帮忙料理丧葬之事。”
老钱目光扫视众人,随即抛出问题:“那他们当时具体都说了些什么呢?该你们来回答了。”
老孙自信满满,应声答道:“这可难不倒我。《礼记·曾子问》中多次记载了孔子回忆向老子请教丧礼细节的情形,其中有这么一段:‘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
老李微微皱眉,提出要求:“详细解释一下吧。”
老孙点点头,耐心解释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送葬的队伍正行进着,不巧遇到了日食。老子看到这种情况后,马上让抬着灵柩的队伍停下,并且靠向道路的右边,还让所有哭泣的人都停止哭泣,静静地等待着日食的变化。一直等到日食结束,天色重新明亮起来,老子才让队伍继续前行。他说,这才符合礼仪的规定。”
老钱紧接着又追问:“那孔子对老子的这一做法是怎么看的呢?”
老孙思索片刻后回答:“孔子由此认定,‘老子也是一个对礼满怀热爱的人’。他暗自揣摩,老子之所以让大家在日食的时候停止行进,是因为日食发生时,天色瞬间变得一片漆黑,就如同深夜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继续出殡,很可能会遇到危险,就如同‘星夜出奔’一样。这不仅不符合礼的规范,而且从传统观念来看,也是极不吉利的。”
老李眼神坚定,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样,不紧不慢地开口说道:“照此情形来看,孔子对老子关于礼的见解已然表示认同,随后便果断地提出了自己‘兴复周礼’的主张。”
老孙轻轻摇了摇头,神情略带遗憾,接过老李的话说道:“然而,孔子万万没有想到,老子尽管对礼的学问了如指掌,却并不认可依靠礼来治理天下的理念。”
老李微微颔首,继续绘声绘色地描述起来:“孔子当时情真意切,言辞之中满是恳切,他郑重地说道:‘我对周礼怀有深厚的热爱之情,并且下定决心,要不遗余力地恢复周礼昔日的荣光。我坚信,在当今乱世,唯有周礼,才能够力挽狂澜,终止这无休止的动荡,使天下重归太平盛世。’”
老孙微微眯起双眼,模仿着老子沉稳而深邃的语气,缓缓说道:“老子听后,略作思索,回应道:‘大河奔腾,其水可曾有倒流之理?那滔滔河水,只能顺应造化所赋予的流向,一往无前。’”
老赵在一旁不住点头,接着补充解释道:“老子这番话,言外之意便是在告知孔子,周朝往昔确实因周礼而繁荣昌盛,盛极一时。但时过境迁,如今周礼已然无法适应时代的变迁,即便恢复周礼,也难以改变当下战乱频仍的局面。”
正是:仁心济世,孔子问礼求宏略;道念通玄,老子开言授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