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斯图加特。
深秋的欧洲,空气清冷而湿润,古老的建筑与现代的工业园区交织,散发着严谨而务实的气息。在位于市郊的一家享誉全球的材料科学研究所——马克斯·冯·里希特纳材料研究院(mvR Institute)总部会议室内,一场备受瞩目的签约仪式正在举行。
长条会议桌的一侧,是以研究院院长,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沃尔夫冈·穆勒教授为首的技术团队,他们穿着合体的西装,神情中带着日耳曼学着特有的严谨与审慎。另一侧,则是以傅天融、何紫妍为核心的傅氏集团代表团。
会议室前方的背景板上,并列悬挂着傅氏集团与mvR研究院的Logo,下方是醒目的标语——“携手创新,材料未来”。没有过多的媒体喧嚣,到场的大多是双方的核心成员和专业领域的观察人士,气氛庄重而专业。
穆勒教授首先致辞,他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而充满智慧:“在超过半个世纪的研究生涯中,我深信,科学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跨越地域与学科界限的紧密合作。傅氏集团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对新材料研发的巨额资金投入,更是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尊重,以及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强大决心与清晰路径。这,正是我们选择傅氏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的原因。”
他特别提到了何紫妍在达沃斯论坛上的发言:“何女士关于‘开放创新’与‘韧性构建’的见解,与我们研究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理念高度契合。我们期待的,不是一次性的技术买卖,而是一场基于共同目标、共享成果的长期战略同盟。”
轮到傅天融发言时,他站在台上,目光扫过在场的双方成员,语气沉稳而有力:“穆勒教授,各位mvR的专家,傅氏集团正处在历史性的转型时刻。我们深知,未来的竞争,是核心技术的竞争。在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新材料的突破是决定性的瓶颈。”
他坦诚地回顾了傅氏的过去,更清晰地展望了未来:“傅氏拥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场景和产业化能力,但在最前沿的基础材料科学研究方面,我们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mvR研究院在轻量化合金、高性能复合材料以及超导材料等领域的世界级声誉,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合作伙伴。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是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应用市场之一的入口,以及我们将不遗余力推动成果转化的承诺。”
随后,在双方团队和特邀嘉宾的见证下,何紫妍与穆勒教授分别代表傅氏集团和mvR研究院,在厚厚的一叠合作协议上,郑重地签下了名字。交换文本时,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记录下这一标志性的时刻。
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投入资源,在傅氏未来科技研究院内,设立“傅氏-mvR联合新材料实验室”。实验室由mvR研究院派遣顶尖科学家担任联合主任,傅氏提供全额资金支持并配备本土研发团队。研发方向将聚焦于可用于下一代电动汽车底盘和电池包的超高强度轻质镁合金,以及适用于极端环境的高温复合材料。
更重要的是知识产权共享模式:基础专利由双方共同拥有,mvR研究院享有在全球学术领域的使用和发表权,而傅氏则获得在亚洲市场的独家产业化权益。这种模式既保障了研究院的学术自由和全球影响力,也确保了傅氏能够获得核心技术,并在最具潜力的市场占据先机。
签约仪式后的技术交流环节,气氛更加热烈。傅氏的工程师与mvR的科学家们立刻进入了工作状态,在白板和投影仪前,就具体的材料成分设计、成型工艺难点、测试标准等细节展开了深入讨论。语言不再是障碍,公式、数据、图表成为了他们共通的语言。
一位mvR的资深研究员私下对同事感叹:“我合作过很多大企业,他们往往只关心立刻能上市的产品。但傅氏的团队不一样,他们愿意倾听基础研究的逻辑,甚至能提出很有见地的、从应用端反推的理论问题。这种对话层次,很难得。”
傅天融和何紫妍站在会议室的角落,看着眼前这幕中外科学家热烈交流的场景,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这笔合作的价值,远不止于协议上的金额和条款。它标志着傅氏“新战略”在国际顶尖技术圈层获得了实质性认可,意味着傅氏的研发体系真正与国际前沿接轨,更象征着傅氏正从一个资源的整合者,向技术的共创者与标准的参与者蜕变。
技术的合作,如同为“新傅氏”的引擎,安装上了来自全球智慧殿堂的涡轮增压器。它带来的将不仅仅是某一项新材料的突破,更是一种融入血脉的、对极致技术与开放创新的追求。这艘已然转向的巨轮,正以一种更加自信、更加开放的姿态,驶向全球科技竞争的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