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震天的喊杀声、魔物咆哮持续了约莫一个多时辰,其声浪逐渐由巅峰转向衰落。
到了午后,喧嚣渐渐平息。
虽然偶尔还能听到远处零星的战斗声响和僧兵队伍急促飞过的破空声,但那种席卷全城、仿佛末日降临般的恐怖氛围已逐渐消散。
笼罩四方的浓郁魔气,也被强大的佛门力量逐渐压制、驱散。
天空虽然还不甚明朗,却也不再是那般漆黑如墨、魔云压顶的模样。
又过了一个时辰,夕阳西斜之时,城中甚至隐约响起了庄严祥和的梵唱之声,如同净世的法音,涤荡着残留的魔氛与恐慌。
这是佛门高僧在做法,净化城市,安抚民心。
那对老夫妇从一开始的惊恐,逐渐变得安心,甚至再次跪倒在佛像前,不住叩拜,感谢佛祖保佑,度过了这场劫难。
王举也缓缓睁开双眼,从角落站起身。
老丈见状,连忙上前,恭敬地问道:“行者……你的伤?”
“已无大碍,多谢二位行方便之恩。”
王举合十还礼,语气温和,“看来魔灾已暂告一段落。”
“是啊是啊,托佛祖洪福,守住了。”老丈激动地抹着眼泪,“刚有巡街的僧爷用佛喇叭通告全城,说魔潮主力已被击退,残孽正在清剿,让各家各户不必再恐慌。”
王举闻言,心中了然。
看来伽蓝城的底蕴确实深厚,如此规模的突然袭击,在半天之内就能镇压下去。
不过,经此一役,城中定然戒严,盘查也会更加严格。
他不再多留,再次向老夫妇道谢后,便身形一闪,悄然离开了这小院,如同来时一般无声无息。
走在街道上,只见不少百姓已经敢小心翼翼地开门查看,脸上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
一队队僧兵和官府差役正在街道上巡逻,清理着战斗痕迹,盘查可疑人员。
王举找了家客栈,重新住下。
随后他意念投入混沌窍,一枚散发着微弱幽光、触手冰凉的黑色玉简出现在手中。
这是从慧明尸身上得来的修行法。
他杀慧明,便是为此法。
“倒是要好好看看,那慧明如何修得佛魔同体。”
王举心头火热,将神识沉入玉筒。
开篇五个古拙狰狞、却又隐含一丝诡异佛韵的大字映入识海:
《梵罗变转经》
五字悬于虚空,左半金字浮婆罗花纹,右半黑字缠罗刹骨刺。
笔锋似金刚杵砸落般刚猛,转折处却渗出阿鼻地狱之怨火。
那“梵”字顶上生魔瞳,“罗”字尾勾结莲印,佛魔二气在笔画间相互啃噬却又诡异共生。
下面是一行小字注释:
非正非邪,非善非恶,见性自取。
意念微动,王举开始阅览正章。
他左耳似灌入晨钟暮鼓,右耳涌入万鬼哭嚎,颅中如有双蛇争噬菩提心。
夫法者,通极而变,变极而反。
是经名曰《梵罗变转》。
梵者净天,罗者缚魔,合二者之极谓,示转互之玄门。
诸法无绝对相,佛魔本自同源。
执善则化梵天慧光,执妄则堕罗刹业火。
心转法华,境由识迁,一念可登莲台,一念可沉血海。
修此道者,须持“非佛非魔,亦佛亦魔”中道真义,以无住心印万法,以无常观破二边。
【功法要谛】
一境:双树映心。
观想灵台生双树,一株金叶垂甘露,一株赤枝燃冥火。
修者趺坐其间,左耳闻梵呗,右耳闻魔啸,令二声渐融为一,终归寂灭。
此境破声色障,证“音性空寂,佛魔同响”。
二境:业轮同转。
于丹田凝气为灰白二色双鱼,白者顺转生慈悲气,灰者逆转生嗔煞劲。初时各循其脉,佛气行任脉温养百骸,魔气走督脉淬炼筋骨。
至纯熟处,令二气交错逆行,冲撞关窍,以痛苦为薪材,烧尽分别之执。
三境:梵罗变体。
肉身显化异相:左半身浮金色梵文,右半身隐幽紫魔纹。
举手投足间,可化佛门金刚印,亦可结修罗灭法诀。
至此境者,吐纳时鼻息分双流,一清一浊,清者润泽草木,浊者凋零繁花。
四境:无间自在。
佛心魔形,魔心佛形,皆可随意转换。
诵佛经时眸生莲华,念魔咒时掌涌黑炎。
“佛魔皆假名,唯识是真如”,不滞于相,不困于性,方证无间大道。
……
观完正章,经文后面还附有一道偈语:
“梵罗同根生,双树共一枝。”
“慧火焚业障,恶浪洗慈悲。”
“非净非垢处,大空大有时。”
“若问终极义,魔佛皆不知。”
【戒忌】:
此法凶险异常,若心志不坚,易遭二气反噬,或成癫狂,或形神俱灭。
忌偏执一端,若纯修佛道则魔念反扑,纯修魔功则佛心崩毁。
须持“中观无执”四字为根本心印,于佛魔激荡间觅得不二真如。
……
王举阅览此经,心中讶异更甚。
此法虽非真经,然独辟修行四境,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路子,只是创经之人未能以此法成圣,故而无法将此经烙印天地,化为真经。
但单论经理,此经所蕴法理之深奥玄妙,绝不逊色于真经。
王举心神沉浸于《梵罗变转经》的玄奥法理之中,越是参悟,越是感到一种深层次的共鸣与震撼。
尤其当他读到那核心要义——“须持中观无执四字为根本心印,于佛魔激荡间觅得不二真如”之时,识海之中仿佛有惊雷炸响!
“不二真如!”
王举心神剧震,“此经最终所求,竟是此境!”
这四字,与他先前在大荒经器灵点拨下,以卜道为引,佛魔同炉而初步炼就的“不二真性”,何其相似!
然细细体味,又有微妙不同。
《梵罗变转经》所追求的“不二真如”,更侧重于一种心境上的超脱与认知上的圆融,是于佛魔两极的激烈碰撞与转化中,最终悟得“诸法空相”,不执不着,万法无滞。
其路如走钢丝,步步惊心,以极端证中庸。
而他所悟的“不二真性”,则更偏向于一种力量本源的融合与掌控,是直接将佛魔之力视为可被统御的“薪材”,投入“空性洪炉”中锻打熔炼,最终生出一种凌驾其上的、更具包容性与创造性的混沌本源之力。
其道如铸剑,百炼成钢。
“一者由心及力,一者由力反哺于心……路径虽异,终点却似有交汇之处!”
王举眼中精光闪烁,仿佛看到了一条更为广阔的道路。
“我以力证道,先得真性之基;此经则以理明道,阐述真如之境。”
“真性、真如……”
诸多法理在王举心中流淌,他恍惚看见一条通途:
“我若能以我之真性为根,以此经阐述的真如之理为镜,相互印证,互补短长…”
想到此处,他只觉得豁然开朗!
之前许多关于如何进一步锤炼、提升这“不二真性”的模糊之处,在此经法理的照耀下,变得清晰可见!
仿佛一位孤独的探索者,于茫茫道途中突然发现了一座前人遗留下的、虽未建成却已指明方向的辉煌路标!
这部《梵罗变转经》于他而言,已不仅仅是一部修行法,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他已初步成就的“果实”与那更为玄妙不可言的“至高境界”!
“妙哉!得此经卷,胜过得十件道宝!”
王举心中喜悦难以言表,彻底沉浸在了两种理念的碰撞与融合之中,不断汲取着经中的智慧,用以夯实、拓展自身的道途。
他仿佛看到,自身那初生的不二真性,在这玄妙经义的滋养下,正变得更加凝练、灵动,蕴含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