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左岸的启示
与蓬皮杜中心的最终谈判安排在下午,徐静婉给自己留出了一个上午的空档。她没有待在酒店处理邮件,而是独自一人,再次漫步在塞纳河左岸。
与数年前初婚时那次带着疏离与观察的漫步不同,这一次,她的脚步更从容,心境也更开阔。阳光透过古老的梧桐树叶,洒下细碎的光斑。她走过熟悉的书店、咖啡馆,在某个转角,被一家不起眼的小画廊橱窗里的一幅画吸引。
画作尺幅不大,色调沉静,描绘的是一位身着旧式工装、背影佝偻的老工匠,正就着一盏昏黄的灯,极其专注地打磨一件木器。画者的笔触细腻,将老匠人手上深刻的皱纹、工具磨损的痕迹,以及那种沉浸于创造之物的忘我神韵,刻画得淋漓尽致。画的标题很简单:《守护者》。
徐静婉在橱窗前驻足良久。这幅画仿佛击中了她的某根心弦。她想起“木兰生活”合作的许多散落在偏远乡村、城镇角落的手工艺人,他们或许没有炫目的头衔,却用一生的时间,守护着某种即将消逝的技艺与温度。
她走进画廊,与年轻的店主,一位同样充满艺术气息的法国女孩交谈起来。女孩告诉她,这幅画的作者是一位常年深入法国乡村,记录传统手工业者的画家,不为市场潮流所动,只画自己真正敬畏的事物。
徐静婉买下了这幅画。并非因为它未来的升值潜力,而是因为它所承载的精神内核,与“木兰”想要传递的某种价值不谋而合——对技艺的尊重,对专注的礼赞,对“人”的温度的守护。
这个小小的插曲,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她下午与蓬皮杜团队的最终谈判中,激起了意想不到的涟漪。
当讨论到展览的叙事主线时,徐静婉没有仅仅强调“木兰”产品的美学价值或商业成功,而是将上午在那幅画前感受到的触动,融入了她的阐述。
“我们展示的,不应仅仅是精美的器物,”她的目光扫过在场的策展人,声音清晰而富有感染力,“更是器物背后,那些沉默的‘守护者’。是他们的双手,他们的时间,他们的生命经验,赋予了这些物品超越其使用价值的灵魂。我们希望这次展览,能成为一个窗口,让世界看到,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依然有人以如此沉静而坚韧的方式,守护着文明的碎片,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她示意周雨晴展示了一些提前准备好的、记录“木兰”合作工匠工作状态的影像片段和口述资料。那些布满老茧的手,那些在简陋工作台前专注的眼神,那些谈及自己手艺时眼中闪烁的光……这些真实的、充满生命力的细节,比任何华丽的数据都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
会议室内安静了片刻。那位之前觉得徐静婉“过于坚持”的法方主管,眼神发生了变化,她推了推眼镜,语气郑重了许多:“徐女士,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深刻且动人的视角。这确实超越了普通的商业或艺术展览,它关乎记忆,关乎传承,关乎人性中某些恒久不变的价值。”
接下来的谈判,氛围变得截然不同。双方不再仅仅是利益的博弈者,更像是共同致力于完成一项有意义的文化项目的合作者。许多之前僵持不下的细节,在达成这种更高层面的共识后,竟意外地顺利解决了。
最终协议顺利签署。走出蓬皮杜中心时,巴黎已是黄昏。徐静婉没有立刻离开,她站在中心外那个着名的、布满彩色管道的广场上,看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市民在此流连。
她拿出手机,对着广场拍了一张照片,发给了李墨。没有配文。
几分钟后,李墨回复了一张照片。画面是在一间极具现代感的会议室落地窗前拍摄的,窗外是柏林的城市天际线,暮色深沉,灯火初燃。
同样,没有配文。
一种无需言说的理解,在相隔千里的两座城市之间悄然流淌。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开拓疆土,却又在精神世界的某个层面,共享着同一种频率。左岸的启示,不仅为“木兰”的展览注入了灵魂,也让她更加确信自己选择的道路。商业的成功固然重要,但唯有承载了深刻价值与人文温度的商业,才能走得更远,也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