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请看,朱高晟展开一幅精心绘制的《寰宇金银流向图》,这是儿臣命人根据市舶司档案整理的数据。自永乐元年以来,我朝通过贸易流入白银年均八十万两,但流出却达一百二十万两,净流失四十万两!
户部尚书夏原吉闻言一震,急忙上前细看。图上清晰的箭头显示,大明的白银正通过边境贸易和赏赐藩属不断外流。
更严重的是,朱高晟的声音凝重,这些流出的白银,正在周边各国沉淀。倭国、朝鲜、安南,甚至遥远的帖木儿帝国,都在囤积我大明白银。长此以往,不出二十年,我朝将面临无银可用的境地!
朱棣猛地一拍案几:说清楚!
儿臣举个实例。朱高晟取出一份奏报,去年朝鲜使团来朝,获赏银五万两。他们用这些白银在山东采购生丝、瓷器,运回朝鲜后获利三倍。而这些商品,原本该由我大明商人获利。
他转向夏原吉:夏尚书应该记得,去岁旧宝钞贬值三成,正是因为市面上白银稀缺,商贾不得不囤积铜钱,导致宝钞无人问津。
夏原吉沉重地点头:殿下所言极是。臣近日还在为旧宝钞信誉发愁,若再找不到良策,只怕......
儿臣有一策,可解此困。朱高晟呈上一份厚厚的奏疏,此乃儿臣与于谦、杨士奇历时半月拟定的《永乐旧宝钞海外流通疏》,请父皇御览。
奏疏在众人手中传阅,每翻一页都引来一阵抽气声。
杨士奇解释道:此策核心,是让海外各国必须先用金银兑换永乐旧宝钞,才能购买大明商品。我们称之为宝钞锚定策略。
于谦补充具体实施方案:首阶段选定四个试点:朝鲜、琉球、旧港宣慰司、满剌加。选择依据有三:一是地理位置关键,控制主要贸易航线;二是对大明商品依赖度高;三是政治关系相对稳固。
朱高晟走到地图前,用朱笔圈出四个地点:朝鲜每年需从我朝进口丝绸三十万匹、瓷器五十万件;琉球需要生铁、武器;旧港和满剌加依赖我们的茶叶、药材。这些都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物资。
他详细说明运作流程:
第一步,在四地设立宝钞兑换司,由户部直接管辖。
第二步,制定兑换规则:每月初一开放兑换,按当日牌价将金银折为宝钞。
第三步,所有大明商号只收旧宝钞,拒收金银。
第四步,回收的宝钞立即销毁,入库金银铸成永乐金币作为储备。
夏原吉立即发现关键:若是番商不愿兑换?
那就买不到大明商品。朱高晟语气坚决,满剌加商人离了我们的瓷器,他们的贵族用什么宴客?朝鲜王室缺了我们的丝绸,他们的官员穿什么上朝?
他取出一份郑和带回的贸易记录:据三宝太监统计,仅满剌加一地,每年就需要从大明进口瓷器二十万件、丝绸十五万匹、茶叶五千担。这些商品,在当地的价格是我朝境内的三到五倍。
朱棣眼中精光闪动:继续说。
儿臣算过一笔账。朱高晟取出算盘,若按此策实施,首年预计可净流入白银一百五十万两。这些白银入库后,我们可以发行对应价值的宝钞,既解决了旧宝钞信誉问题,又充实了国库,最重要的是天津航海银行生产的新式宝钞生产数量慢慢地追赶上来,只要够的话便可以全面启动新旧钞票的替代计划
他特别强调:最重要的是,这将建立一个以大明为核心的贸易体系。任何国家想参与这个体系,都必须先向我们输送金银,并且用他们国家的资金为我们的旧宝钞作信誉的担保
翌日,在天津卫晟王府的书房内,朱高晟向核心团队阐释更深层的战略意图。
诸位可知威尼斯商人如何掌控地中海贸易百年?他看着于谦、杨士奇等人,不是靠战船,而是靠他们发行的金币杜卡特。任何城邦想与威尼斯贸易,都必须先兑换杜卡特。
杨士奇若有所悟:殿下的意思,是要让永乐宝钞成为东方的杜卡特
不止如此。朱高晟展开一份他亲手绘制的图表,我们要建立的是三个层级的金融体系:
第一层,用宝钞锚定海外金银;
第二层,用回收的金银支撑国内宝钞信誉;
第三层,用稳定的货币体系促进工商业发展。
他指着图表上的数据说明:
目前宝钞之所以贬值,是因为发行无度且没有足够储备。若按新策,每发行一贯宝钞,就有一两白银入库作保,宝钞价值自然稳固。
于谦敏锐地发现关键:如此一来,宝钞的价值就与海外金银流入量挂钩了。若是流入减少......
所以要有配套措施。朱高晟取出另一份方案,我们要让各国形成新宝钞稀缺的认识。具体措施包括:限时限量兑换、阶梯差价、特权激励。
他详细解释:
每月只开放三天兑换,且总额度逐月递减。
首月一两金兑十贯宝钞,次月兑九贯,制造升值预期。
对积极兑换的商贾授予诚信商贾铜牌,享受采购优先权。
杨士奇赞叹:这是要让番商争相兑换啊!
正是。朱高晟点头,当朝鲜商人发现宝钞在不断升值时,他们会怎么做?
于谦接话:必会加速将国库金银兑成宝钞,甚至从邻国收购金银来兑换!
没错!朱高晟眼中闪着锐光,这就叫驱羊入圈。我们要让各国竞相向我们输送金银,而他们得到的,只是印着年号的纸张。
三日后,谨身殿内,当方案公之于众时,立即引发激烈争论。
翰林学士黄淮首先发难:此策与强取豪夺何异?岂是圣王之道!我大明乃天朝上国,当以德服人,岂能行此商贾之术?
朱高晟冷静回应:黄学士可知,若不行此策,十年之后我大明将无银可支军饷?无银可发官俸?届时边疆动荡、官吏懈怠,这难道是圣王之道?
都御史陈瑛质疑:若各国联合抵制,断绝往来,岂非得不偿失?
于谦傲然答道:陈御史多虑了。西洋诸国,离了我们的茶叶会贵族失仪,缺了我们的丝绸将婚礼不彰。是他们更需要我们,而非我们依赖他们。
他取出郑和的记录:据三宝太监统计,仅满剌加一地,每年因缺乏大明商品导致的税收损失就达白银十万两。他们比我们更承受不起贸易中断。
兵部尚书方宾担忧道:若是某些国家武力抗拒?
那就让他们见识见识大明的厉害!朱高晟声音铿锵,儿臣建议,在满剌加海峡常驻两支分舰队,旧港驻扎三千天津卫陆战队。对配合的邦国给予最惠待遇,对抗拒者实施贸易禁运。
他环视群臣:这不是乞求,而是通告。大明商品独一无二,大明市场无可替代。要么按我们的规则交易,要么退出这个贸易体系。
争论持续了整整两个时辰。朱棣始终沉默倾听,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龙椅扶手。
当夕阳西斜,争论声渐息时,朱棣缓缓起身。
你们都在说仁义道德,他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可有人算过这笔账?
他拿起户部的报表:去年赏赐藩属,耗费白银一百八十万两;郑和船队维护,耗银一百五十万两;九边军饷,需银四百万两。而国库岁入,不过八百万两。
他走到朱高晟面前,目光如炬:若此策成,这些支出都将由万国金银填补。朕问你们,是守着虚名坐视国库空虚,还是务实进取开创万世基业?
殿内一片寂静。
朱棣拿起玉玦,重重放在方案上:朕意已决!就依晟王所奏,定名为永乐宝钞海外通行令
他环视群臣,一字一句地宣布:
户部设宝钞提举司,由于谦总领;
兵部调派舰船保障商路;
礼部即刻遣使赴四国宣诏;
晟王总揽全局,有专断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