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渐起,田野里的活计基本结束,进入了农闲时节。但对伊拉而言,这个冬天格外忙碌。她白天要处理沼气管理小组的事务,定期巡查各队的池子运行情况,解决越冬保温出现的新问题(比如有些队管道冻堵,需要指导他们用温水烫或改进保温措施)。晚上,则一头扎进了郑卫国想方设法为她淘换来的书籍和资料中。
这些书籍大多陈旧,甚至有些是油印的内部资料,内容深浅不一。有基础的《化学常识》、《农村电工》,也有更专业的《微生物学基础》、《厌氧发酵原理》,甚至还有几本关于小型水轮机、内燃机改造的册子。对只有工厂业余学习和系统辅助的伊拉来说,这些知识并不轻松。
【宿主,当前阅读内容涉及有机化学键能计算,需要先理解基础概念……】
【此段描述的内燃机工作原理与沼气特性存在适配性问题,需注意区分……】
系统成了她最耐心的“家教”,不断帮她解析难点,梳理逻辑,将深奥的理论与她熟悉的沼气实践联系起来。煤油灯下,常常是伊拉紧蹙眉头演算,系统在她脑海中平静提示的场景。
然而,现实的挑战总是不期而至。一天傍晚,陈老栓顶着寒风,敲开了伊拉家的门,脸色凝重。
“拉拉,得麻烦你去看看咱队那个老池子。”陈老栓语气带着担忧,“这几天产气好像不如以前旺了,压力老是上不去。我检查了,没漏气,投料也正常,就是不知道咋回事。”
“老池子”指的是红星生产队第一个,也是运行时间最长的那个示范池。伊拉心里一紧,立刻穿上棉袄跟着陈老栓来到池边。
仔细检查了压力表、管路、投料口,确实没发现明显问题。伊拉打开活动盖,用手电筒照向料液内部,并用长棍搅拌感受。料液颜色似乎比正常情况更深沉一些,搅拌时感觉阻力稍大,气泡也没有以往活跃。
“老陈叔,这池子运行快两年了吧?”伊拉问。
“是啊,头一批料都快换完了。”
伊拉若有所思:“我怀疑,可能是池底积累了太多难以分解的沉渣,或者菌群活性下降了。就像土地种久了,也需要深耕施肥一样。”
这个问题,在之前的推广中还没遇到过,属于长期运行后的新问题。
“那咋办?把料都清出来?”陈老栓问。
“大清料工程量大,而且会中断产气很久。”伊拉摇头,“我们可以试试‘部分换料’和‘接种复苏’。”
“部分换料?接种?”
“对,”伊拉解释,“就是从出料口排出大概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旧料,同时从进料口补充等量的新鲜预处理好的原料。这样既能更新部分发酵基质,又不会完全中断发酵。另外,我们可以从运行良好的新池子里,取一些活跃的沼液,加入到这个老池子里,相当于给里面的菌群‘增援’一下。”
这是一个基于微生物发酵原理的大胆尝试。陈老栓虽然不完全明白“菌群”是啥,但对伊拉的判断深信不疑:“成!就按你说的办!”
第二天,在伊拉的指导下,沼气管理小组对老池子进行了首次“部分换料”和“接种”操作。这个过程需要小心控制,避免带入太多空气。完成后,伊拉叮嘱要密切观察未来几天的压力变化。
等待结果的日子里,伊拉更加专注于学习。她意识到,随着沼气应用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必然会遇到更多复杂的技术问题。只有掌握更强大的理论知识武器,才能从容应对。冬日的严寒,似乎也冻结不了她心中求知的火焰。她就像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为下一个春天的迸发积蓄着力量。
几天后,对老池子的“治疗”见到了效果。压力计的水柱开始稳步回升,产气量逐渐恢复到了正常水平。陈老栓和沼气管理小组的成员们都松了一口气,对伊拉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拉拉,你这念书真没白念!”陈老栓感慨,“这池子跟人一样,也会‘生病’,得会‘看病开方’啊!”
这次成功处理老池子问题的经验,被伊拉详细记录了下来,补充进了她的“问题库”和那本不断增厚的手册里。她知道,随着更多沼气池进入长期运行阶段,类似的问题会逐渐显现,这份经验将非常宝贵。
而这个成功,也极大地增强了伊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信心。她开始尝试将学到的东西进行更落地的“转化”。
一天晚上,她拿着那本《农村电工》和一个小本子,找到郑卫国。
“郑大哥,你看这个,”伊拉指着书上简单的发电机原理图,“沼气能燃烧做功,理论上也能驱动发电机。不过直接驱动效率低,而且咱们缺设备。我在想,能不能利用沼气燃烧的热量,做个更简单的装置?”
“热量利用?”郑卫国推了推眼镜,兴趣盎然。
“嗯,”伊拉在小本子上画着草图,“比如,做一个密闭的水箱,里面盘上铜管,沼气在铜管里燃烧,加热水箱里的水。烧开的水蒸气,能不能推动一个很小的叶轮?叶轮连着个从旧闹钟或者废收音机里拆出来的小发电机……哪怕只能发一点点电,够点个小灯泡也行啊!这样晚上查看池子、或者社员家里有个紧急照明,不就方便多了?”
这是一个极其简陋的“热机-发电”构想,效率会低得可怜,在郑卫国这个学过正规物理的人看来,几乎像个玩具。但他看着伊拉那双因兴奋而闪闪发光的眼睛,看着草图上学以致用的痕迹,丝毫没有嘲笑的意思。
“理论上完全可行!”郑卫国肯定道,“虽然功率会很小,但作为一个原理验证和科普演示,非常有价值!我们可以试着搜集材料,比如旧搪瓷缸做燃烧室,找找有没有废铜管,小发电机我想办法去废品站淘换……”
说干就干,两个年轻人立刻投入到了这个异想天开的“沼气微发电”项目中。他们利用工余时间,搜集各种废旧材料,在郑卫国住的知青点角落里敲敲打打。伊拉负责热工部分和沼气供应管路的设计,郑卫国负责机械传动和小发电机的改造。
这个过程充满了失败。燃烧不稳定、密封不严、叶轮不转、发电机输出电压微弱不堪……但他们乐此不疲,每一次微小的进展都让他们欣喜若狂。陈老栓有时也会背着手过来瞅两眼,虽然看不懂,但会嘟囔一句:“需要啥铁皮、螺丝的,队里仓库找找看。”
这个冬天,红星生产队的打谷场边,不仅燃烧着稳定的蓝色灶火,还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孕育着一朵可能点亮一丝新光明的、微弱的火花。伊拉知道,这条路很长,很艰难,但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过程,都让她离那个“用知识改变生活”的梦想更近了一步。她的成长,正如那地底悄然发酵的沼气,积蓄着力量,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