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戚雨那份无法明说却异常精准的“直觉”,以及监控视频提供的客观方向,专案组的调查重点迅速且果断地转向了立县东区的旧货市场以及周边那片如同城市迷宫般的老旧巷弄。
旧货市场规模不小,摊位林立,人流复杂,三教九流汇聚于此,流动性极大。刑警队员们拿着根据遗体特征复原的模拟画像。
以及戚雨重点强调的“工具箱”的粗略描述,在此地进行了大范围的走访与摸排。空气中弥漫着旧物特有的尘土气息、隐约的金属锈味和各种方言交织的嘈杂声。
一天后,耐心的排查终于带来了第一缕曙光。
一个专卖五金杂货、头发花白的老摊主,对着民警手中的照片端详了半晌,推了推老花镜,不太确定地说:“这人瞧着是有点面熟。好像就是前几天,有个男的来我这摊前,问我收不收旧工具。他手里就拎着个箱子,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但打开瞅了眼,里面的家伙事倒是挺齐全,保养得也还行。”老摊主回忆着,摇了摇头,“我这儿旧工具多,压价低,他没乐意卖,嘴里嘟囔了几句,就走了。”
“大概是什么时候?记得他往哪个方向去了吗?”负责询问的刑警立刻抓住线索,连忙追问。
“就大前天下午吧,天还没黑的时候。”老摊主抬起干瘦的手指,指向旧货市场深处的一个出口,“往市场后面,那片快拆了的老房子那边走了。”
市场后面,是连片的、已被标记为待拆迁区域的低矮棚户区。
这里电线如蛛网般缠绕,巷道狭窄逼仄,居住人员构成复杂,且由于规划和基础设施落后,公共监控探头几乎为零。在此地进行精细化搜查,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
几乎在同一时间,技术队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他们对长途汽车站截取到的模糊人像进行了多次增强处理和跨数据库比对,虽然无法达到百分百的确认度,但与系统中记录的一名失踪人员“孙浩”的信息出现了较高的相似度匹配。
孙浩,三十八岁,邻省某市的一名独立机械工程师,以擅长精密设备维修而在小圈子内闻名。据其焦急的家人称,他于大约一周前离开家,说是接了一个报酬不错的“私活”,需要去外地几天,但自此之后便音讯全无,彻底失去了联系。
家人非常肯定地描述,他离家时,确实携带了一个深蓝色的尼龙旅行包和一个他常用的、材质坚实的黑色工具箱。
受害者身份的可能性浮出水面,瞬间让案件的性质变得更加清晰和严峻:这很可能是一起经过精心策划、针对特定目标的谋杀案。
那么,一名与外省似乎并无太多关联的机械工程师,为何会千里迢迢来到立县,并在此遭遇如此诡异且残忍的死亡?
戚雨被紧急邀请参加针对“孙浩”社会关系和近期行踪的专项分析会。
会议上,各方信息迅速汇聚、碰撞。初步调查显示:孙浩性格较为内向,不喜交际,但专业技术极为精湛,是典型的“技术型”人才。
他的社交圈子非常狭窄,主要活动范围集中在家庭和工作间。而他承接的这类“私活”,通常是通过一个专业性很强、需要一定门槛才能进入的线上技术论坛进行联系和对接,支付方式也往往采用隐蔽的加密货币或线下现金交易,难以追踪。
进一步的技术侦查发现,孙浩此次来立县,在论坛上的相关联系记录已被对方删除干净,与之接头的账号是一个使用了多层代理和虚拟身份的匿名账号,溯源工作陷入了僵局。
“凶手具备很高的反侦察意识,”赵大伟队长指着白板上梳理出的时间线和分析要点,沉声道,“他极有可能就是利用这个论坛伪装成寻求技术帮助的雇主,以高额报酬为诱饵,将孙浩精准地引诱到了我们立县。而且,从他对监控盲区的利用和对现场的处理来看,此人不仅心思缜密,而且对立县的地理环境,尤其是东区这片复杂的区域,相当熟悉。”
戚雨凝神听着,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桌面,这是她深度思考时的习惯动作。
待赵队说完,她清晰而冷静地补充了自己的分析:“凶手选择在翠湖公园那个相对僻静却又并非完全封闭的角落‘展示’尸体,这种行为模式,可能蕴含着某种特定的象征意义,或者是为了满足其某种特殊的、扭曲的心理需求。我们尤其需要关注孙浩的‘机械工程师’身份,以及他所精通的精密设备维修技能。这是他的核心标签。凶手的目标是否正源于此?”
她的分析条理清晰,为动机调查提供了新的、有力的方向。
会议最终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投入更多警力,对那片地形复杂、人口流动性大的棚户区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排查,寻找孙浩可能短暂落脚的地点、接触过的人,或者被凶手丢弃的行李物品;另一方面,网安和技术侦查力量全力跟进,加大对那个神秘技术论坛的监控和溯源力度,争取能撕开匿名账号的伪装,找出背后凶手的蛛丝马迹。
散会后,人群鱼贯而出,彭修杰却出声叫住了正准备离开的戚雨:“小戚,你留一下。”
办公室内暂时只剩下他们两人。彭修杰走到窗边,看了看外面渐暗的天色,然后转过身,目光落在戚雨身上,那目光里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但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更深层次的探究。
“小戚啊,”他开口,语气比在会议上缓和了许多,“这次提供的调查方向,非常关键,可以说是打破了僵局。车站和旧货市场这个切入点找得很准。”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有些意味深长,“我知道,你有时候会有些比较特殊的‘感觉’。以前市里那起连环失窃案,还有更早那个失踪案,你也是靠着这种‘感觉’摸到了门路。这次,是不是又‘看’到什么了?”
戚雨的心微微一紧。彭修杰是局里极少数知道她偶尔会凭借某种超越常理的、近乎预知的敏锐直觉。
她始终避免使用“通灵”或“预言梦”这类词汇来辅助判断的人。
她迎上彭修杰的目光,眼神清澈而坦诚,没有闪躲,但也带着属于专业人员的审慎:“彭队,逻辑推理是基础。凶手处理现场的方式过于冷静,甚至带有一种‘展示’意味,这通常意味着他对后续步骤也有周详考虑,包括如何处理受害者的随身物品。旧货市场是销赃或丢弃不易引起怀疑的理想地点之一。而监控清晰地显示那个模糊人影来自东侧,东侧恰好有人员流动量大的车站和物品集散的旧货市场,这几条线索放在一起,逻辑上就能形成一个合理的调查方向。”她稍作停顿,选择了一个更稳妥的说法,“我的那种‘感觉’更多是强化了这个推断的确定性和紧迫性,促使我更加坚持这个方向。”
彭修杰缓缓点了点头,没有再追问那“感觉”的具体细节。
他了解戚雨,也信任她的能力和分寸感。“很好。保持住你的敏锐和冷静,这是非常宝贵的素质。但我还是要强调,最终能让案子铁板钉钉的,只能是扎实的证据链。这个案子我总觉得背后牵扯的东西,可能比我们目前看到的要深,你要多加小心。”
“明白,彭队。我会的。”戚雨郑重地点了点头。
她深知,无论内心承受着何种来自直觉或梦境的不安,脚下的路都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现实与证据的土壤上。
当天晚上,为了缓解连日来紧绷的神经,戚雨应好友叶少柒的邀请,来到了她重新装修开业的酒吧“柒月民谣酒吧”。
酒吧门面设计采用了复古与原木元素结合的风格,暖黄色的灯光从玻璃窗内透出,显得温馨而惬意。
推开厚重的木门,室内飘来舒缓的吉他和浅吟低唱的民谣歌声。空气里混合着醇厚的咖啡香、淡淡的酒香以及木质家具特有的气息。
叶少柒正像一只快乐的蝴蝶,穿梭在几桌客人之间,脸上洋溢着实现梦想的兴奋光彩。她看到戚雨,立刻送上一个大大的笑容,挥手示意她先找地方坐。
戚雨选了一个靠墙的角落位置坐下,这里既能观察整个酒吧的情况,又不会太过引人注目。
她点了一杯名字很诗意的特调鸡尾酒,身体微微靠在舒适的沙发椅背上,看着好友忙碌而快乐的身影,耳边萦绕着舒缓的音乐,连日来积压在心头的那份沉重感,似乎暂时被这温暖的氛围驱散了一些。
她小口啜饮着杯中微凉带甜的液体,目光习惯性地、不带特定目的地扫视着周围的环境。
这是长期工作形成的职业本能,观察细节几乎成了她的一种潜意识行为。
然而,当她的视线无意间掠过吧台后方那面作为装饰的、有着繁复雕花黄铜边框的复古镜子时,她的动作,连同呼吸,都在瞬间僵住了。
镜子里映出的,并非酒吧此刻温暖闲适的场景,而是那条她在梦境中见过的、仿佛无限延伸、墙壁呈现出一种令人不安的暗红色的走廊!光线幽暗,氛围压抑。
更让她脊背瞬间窜起一股寒意的是,在镜中她自身映像的身后,一扇门正在无声地、缓缓地打开,门内透出摇曳不定的、如同烛火般的光晕,而那个穿着深色外套、身形消瘦、让她感到无比熟悉的背影,就站在那里,站在门内的阴影与光晕的交界处,他的肩膀微微一动,似乎即将要转过身来!
强烈的惊悸感如同电流般瞬间贯穿全身!戚雨几乎是凭借身体的本能,猛地回过头,锐利的目光直射向自己身后的实际空间!
映入眼帘的,只是印着抽象渐变色彩图案的墙壁壁纸,坚实、安静,没有任何异常。旁边挂着一幅现代风格的装饰画,一切如常。
是精神高度紧张导致的幻觉?
还是视觉短暂疲劳产生的错觉?
她用力闭了闭眼,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然后再次迅速而警惕地望向那面复古镜子。
镜面光滑,此刻清晰地映照出“柒月民谣酒吧”真实的景象:暖色的灯光笼罩着交谈甚欢的客人,吧台后的酒保正在熟练地擦拭杯子,叶少柒端着托盘走向另一桌刚才那骇人的、超现实的一幕已消失无踪,仿佛从未出现过。
戚雨缓缓收回目光,端起桌上的酒杯,却发现自己的指尖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着。
她将酒杯握紧,冰凉的杯壁试图镇定那过快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