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那片如同城市褶皱般复杂混乱的棚户区的拉网式搜查,在投入了大量警力并进行地毯式排查后,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组侦查员在一个几乎被废弃、墙体上用红色油漆喷着巨大“拆”字的低矮平房里,发现了有人曾短暂停留的清晰痕迹。
房间里积满厚厚的灰尘,空气污浊,但在靠窗的角落,灰尘分布呈现出异常,留下了几枚相对新鲜的脚印印记,旁边还散落着几个被踩灭的烟头。
经验丰富的侦查员没有放过任何细节,他们进一步搜索,在一个破旧不堪、几乎与墙壁融为一体的木质橱柜后面,找到了一个被刻意塞入缝隙、试图隐藏起来的深蓝色旅行包!
旅行包被小心翼翼地提取,并迅速送回局里的刑事技术实验室进行紧急处理。
打开背包,里面整齐地放着几件换洗衣物、简单的洗漱用品、一本封面磨损的《精密机械传动原理与维修》专业书籍,以及一个棕色的皮质钱包。钱包里面空空如也,没有现金,但有几张不同银行的银行卡,以及最关键的身份证明一张清晰地印着孙浩姓名和照片的身份证。
受害者的身份,在此刻得到了最终、确凿的确认。 这条信息像一块沉重的基石,牢牢地奠定了案件调查的基础。
与此同时,痕迹检验部门传来了更令人振奋的消息。他们在旅行包的尼龙提手以及内部夹层上,成功提取到了几枚不属于孙浩的模糊指纹!
这极有可能是凶手在翻动背包寻找有价值物品,或者是在隐藏背包过程中,不经意间留下的致命破绽。这是案件发生以来,第一次直接触及到凶手可能留下的生物特征信息,专案组内压抑许久的气氛为之一振,士气高涨。
然而,喜悦之余,一个关键的疑问也随之浮现:那个在监控中出现、在戚雨梦境里反复强调的黑色工具箱,依旧不见踪影。凶手为什么在拿走钱包里的现金后,还带走了这个沉重且特征明显的工具箱?
是工具箱本身就被用作作案工具,还是工具箱里存放着对凶手而言至关重要的东西,以至于它本身就是凶手的核心目标?
另一边,对那个神秘技术论坛的追踪在网警部门不懈的努力下,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通过复杂的网络溯源技术和大数据碰撞,他们成功锁定了那个与孙浩联系的匿名账号最后一次活跃登录的Ip地址,其物理位置大致定位在立县东区,信号覆盖范围恰好将旧货市场和那片棚户区囊括在内。
这强有力地支持了之前的判断:凶手不仅在此地作案,他很可能就在附近活动,甚至可能就隐匿居住在这片鱼龙混杂的区域之中。
侦查范围被进一步精确地缩小。专案组立即调整部署,集中优势兵力,重点排查棚户区内尚未搬迁的现有住户、短期租客,以及近期在旧货市场频繁出现、行为举止异常的人员。
那个在车站监控中留下惊鸿一瞥的、模糊的消瘦身影,被提升为高度可疑目标,其形象特征被分发给每一位一线侦查员。
戚雨积极参与了对旅行包内所有物品的细致分析工作。里面的衣物是常见的品牌,款式普通;洗漱用品是旅行装,毫无特殊之处;那本机械工程书籍内容深奥,是孙浩职业身份的体现。
但戚雨凭借其过人的细心和专注力,在逐页翻阅那本《精密机械传动原理与维修》时,发现其中某一页的页角被小心翼翼地折起了一个三角形。她翻开折角的那一页,上面的章节标题是:“高精度非标准齿轮的啮合原理与异常磨损修复技术”。
这个小小的折角,是一个无意识的阅读习惯,还是孙浩留下的、不为人知的暗示?
他特意标记这一页,是否意味着他此次前来立县所要处理的“私活”,正与这种高精度齿轮的维修有关?或者,他在维修过程中,凭借其专业敏感,发现了某些超出常规、甚至涉及危险的“异常”情况?
案件的拼图正在一块块地汇聚,受害者的行踪轨迹越来越清晰,凶手的活动范围也被不断压缩。
然而,最核心的谜团孙浩确切的死因,以及凶手那深藏不露的动机和匪夷所思的作案手法依然被浓重的迷雾紧紧包裹。
实验室进行的全面毒理筛查依旧没有得出明确结论,常规毒物均被排除。
一种极其罕见的、在体内代谢速度极快、难以检测的生物毒素或定制合成药物的可能性,正在不断增加。
破案的压力,无形中更多地倾注到了戚雨这边。她需要分析判断为侦查员们在迷宫般的棚户区和复杂的人际网络中指明方向。
戚雨将自己关在安静的分析室内,闭目凝神,尝试彻底沉浸入凶手的思维世界,进行一场危险的共情推理:这是一个精心策划者,善于利用网络的匿名性设置陷阱;他选择自己熟悉、且公共安全监控薄弱的边缘环境作为猎场;杀人手法追求的是“隐形”的干净利落,规避直接的物理冲突,倾向于使用难以追踪的罕见毒物;处理尸体时带有一种冷静的、近乎艺术的“展示”欲望,刻意营造氛围;他能冷静地处理受害者物品,却独独拿走了代表其专业技能核心的工具箱;这表明他对机械、精密或者某种特定技术,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或需求。
在她的脑海中,凶手的轮廓逐渐清晰:这是一个高度理智、控制欲极强、计划周密度极高的个体。
他可能具备一定的化学、医学或相关领域的知识背景,性格大概率孤僻内向,社交圈狭窄,对机械或某种精密仪器可能存在着特殊的癖好或偏执。他的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带有仪式感或特定象征意义的心理动因。
她将自己的深度分析整理成详尽的报告,提交给专案组。
核心建议是:在既定排查范围内,重点关注那些具有化学\/医学背景、独居、性格孤僻、且可能对机械、精密仪器或特定技术表现出异乎寻常兴趣的人员。
晚上,戚雨拖着被高强度脑力工作和精神压力消耗殆尽的身体回到家中。
叶少柒敏锐地察觉到了她由内而外透出的疲惫,她没有多问案件细节,只是默默地为她放好了温度适宜的洗澡水,并在客厅点燃了有助于舒缓神经的薰衣草香薰蜡烛,试图用这点滴的温暖驱散好友身上的寒意。
然而,物理的放松并未能换来心神的安宁。当她沉入睡眠,那片意识的深海再次掀起了更加诡异、更加恐怖的波澜。
这一次,她没有经历任何过渡,瞬间便被抛入了那个光怪陆离的旧货市场深处。
但这里,已非上次所见。空间呈现出一种病态的、不稳定的扭曲感,货架无限向上延伸,没入头顶粘稠的、仿佛在缓慢蠕动的黑暗之中。
那些堆积如山的旧物破损的娃娃玻璃眼珠、锈蚀的齿轮、缠结的电线都像是拥有生命般,发出细微的、令人头皮发麻的窸窣声,如同无数虫子在低语。
空气不再仅仅是污浊,而是弥漫着一种甜腻与腐臭交织的、足以让灵魂战栗的诡异气味。
远处市场的入口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面不断波动、如同生物脏器内壁般的肉红色膜状屏障。
她的“视线”再次被强制固定在那个售卖五金工具的摊位前。那个穿着深色外套、身形消瘦的背影,如同一个剪影,凝固在扭曲的光线下。
然后,他动了。
他的转身动作异常缓慢,带着一种提线木偶般的僵硬感,仿佛每一个关节都在抵抗着无形的阻力。随着他身体的转动,戚雨的“呼吸”几乎停滞。
他转了过来。
然而,在那本该是面部的位置,没有五官,没有轮廓,甚至没有皮肤的纹理。
只有一片绝对平滑的、反射着周围扭曲光线的、如同高度抛光后的蜡质或某种未知金属构成的平面。一片虚无的、非人的空白。
这比任何狰狞的面孔都更令人毛骨悚然。
紧接着,他抬起了手。手中提着的,正是孙浩那个黑色的工具箱。
箱子表面似乎比记忆中更加陈旧,边角的磨损处,隐约透出一种不祥的、暗红色的光泽,如同干涸的血迹。
他将工具箱平举起来,正对着戚雨的方向。没有使用任何钥匙或开关,箱盖在他无声的意念下,缓缓地、自行开启。
箱子里,没有想象中的扳手、螺丝刀、精密量具。
只有一团无法用现实逻辑理解的、不断剧烈蠕动、翻滚的诡异物质。
它呈现出一种病态的、散发着幽幽绿光的半透明胶质状态,内部仿佛包裹着无数极其细小的、不断诞生又湮灭的暗影。
这些暗影时而凝聚成类似齿轮的形状,时而又溃散成难以名状的絮状物,它们彼此缠绕、吞噬、发出一种直接作用于意识层面的、细微却尖锐的、如同金属刮擦玻璃又混合着生物嘶鸣的噪音。
这团物质仿佛感受到了“注视”。
猛地,所有蠕动和噪音瞬间停止。那团惨绿色的幽光骤然收缩,然后“凝聚”成一个类似于“焦点”的状态,直勾勾地“锁定”了戚雨所在的方向。
戚雨再次从梦中惊醒,浑身冰凉,冷静过后,她发现被子早就被踢到了床下。
她伸手拧开床头灯,温暖的光线驱散了卧室的黑暗,却无法轻易驱散她心底那片由梦境带来的、森寒的深渊回响。
她紧紧攥着被角,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她知道,无论那梦境代表什么,现实中的较量,已经进入了更加紧迫、更加危险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