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0日,东京的雪停了第五天,天空终于放晴,却没捎来半分暖意。世田谷区的殡仪馆外,那条平日里冷清的街道,此刻被密密麻麻的人填满——有人裹着厚棉衣,手里捧着白菊;有人胸前别着素色纸花,臂上缠着黑纱;还有些白发苍苍的老人,由晚辈搀扶着,一步一步慢慢往前走,眼里满是肃穆。今天是古井喜实的葬礼,没有盛大的排场,却来了上千人,大家只有一个心愿:以十字手送别这位坚守和平的老人。
殡仪馆的正厅被布置得简洁而庄重,黑色的挽联挂在两侧,上联写“十字手挡战争守一世良心”,下联书“八旬岁传和平留千秋信念”,横批是“和平之魂”,笔锋厚重,像是在诉说着老人一辈子的坚守。
正中央的灵堂上,古井喜实的遗像摆在鲜花丛中,照片里的他穿着朴素的中山装,嘴角带着温和的笑,遗像下方,是他离世时定格十字手的照片,被装在水晶相框里,衬得那手势愈发清晰。灵柩就停在遗像前,盖着素白的棺布,棺布一角,绣着一个小小的“和”字,正是当年学生们给古井喜实绣的那块手帕上的字样,由明彦特意找匠人复刻上去的。
上午九点,葬礼正式开始。司仪的声音低沉而庄重,缓缓讲述着古井喜实的一生:他从24岁当兵,当兵,26岁在北平当“翻译官”时遇到35岁的恩师李天骥,学会了杨式太极和“十字手”。在华北战场用十字手挡刀救人,到战后带着李师傅回到日本广岛,学习传授中国太极功夫,四处宣讲战争苦难,到临终前录制视频传递和平信念,最后以十字手定格生命。每一句话,都让在场的人红了眼眶,不少人悄悄抹着眼泪,却没人发出太大的声响,生怕打扰到这位沉睡的老人。
首先上前致悼词的是王建国。他穿着一身黑色的中山装,头发已经花白,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正是当年古井喜实挡在孩子身前比十字手的那张。走到话筒前,他先是对着灵柩深深鞠了三个躬,才慢慢抬起头,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哽咽:“今天,我来送我的老兄弟古井喜实最后一程。当年,他用十字手挡在我小侄子身前,挡住了冰冷的刀;这一辈子,他用十字手挡住了战争的阴影,挡住了仇恨的滋生。”
王建国说起当年被古井喜实送出村庄的场景,说起这些年两人跨越国界的情谊,说起前几天在病房里,古井喜实握着他的手说“想再回趟华北的小村庄”。“老井,你没完成的心愿,我们帮你完成。等开春了,我就带着你的照片回去,让当年你救过的人,让村里的孩子们,都再看看你,再听听你说的和平。”说到最后,王建国举起手里的老照片,对着灵柩喊道:“老井,你放心,你的十字手,我们记着;你的和平信念,我们守着!”
台下的人早已泣不成声,不少人跟着举起手,在胸前比出十字手,像是在回应王建国的话,也像是在向古井喜实致敬。那一个个十字手,在肃穆的正厅里连成一片,成了最动人的风景。
接着致悼词的,是佐藤一郎。他穿着笔挺的黑色西装,胸前别着白菊,眼里满是悲伤。作为古井喜实当年的战友,他是唯一知道古井喜实当年因护人被骂“叛徒”、被战友砍伤的人。“当年在部队,我骂过他傻,骂他忘了‘使命’,可现在我才明白,他没忘使命,他记得的,是做人的使命,是守护生命的使命。”佐藤一郎的声音有些颤抖,“他用十字手挡刀的时候,我躲在后面,看着那把刀离他那么近,我怕,可他不怕。后来我才知道,他不是不怕疼,是怕无辜的人丢了命。”
他说,战争结束后,他回了日本,不敢提当年的事,不敢面对那些被战争伤害的人,可古井喜实却选择留在中国,用一辈子去弥补战争的过错。“前几天看他的视频,他说‘十字手挡的是战争’,我才彻底懂了他。这些年,他四处宣讲,不是为了求原谅,是为了让我们这些经历过战争的人记住苦难,让没经历过战争的人珍惜和平。”佐藤一郎对着灵柩深深鞠躬,“老井,对不起,当年我没懂你;老井,谢谢你,让我现在懂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李天骥的外孙李太极、外孙女李念极,在古井明彦的陪同下参加了追悼会,并对着师伯古井喜实的灵柩鞠躬。
悼词结束后,到了送灵的环节。按照之前商量好的,由八个人抬棺,送古井喜实最后一程。当司仪喊出“抬棺人就位”时,台下突然走出八个人,其中四个,是古井明彦、李太极、王建国、佐藤一郎,还有当年被古井喜实救过的那个小侄子;而另外三个,穿着同样的黑色西装,胸前别着特殊的标识——那是日本右翼组织的代表标识。
台下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愣住了,连司仪都停下了动作。谁也没想到,右翼代表会来参加古井喜实的葬礼,更没想到,他们会主动要求抬棺。要知道,之前古井喜实录制视频时,右翼组织还曾公开质疑他“歪曲历史”,说他是“日本的耻辱”,如今却做出这样的举动,让所有人都意外不已。
带头的右翼代表叫松本健一,今年六十多岁,曾经也是坚定的“历史修正主义者”,直到前几天看了古井喜实的视频,又翻到当年古井喜实护人的老资料,才彻底改变了想法。“之前我们质疑老先生,是因为我们不愿面对历史,不愿承认战争的过错。可老先生用一辈子的坚守告诉我们,逃避没用,只有正视历史,放下仇恨,才能守住和平。”松本健一站在灵柩前,对着台下深深鞠躬,“今天我们来抬棺,是想向老先生道歉,也是想向所有人表明,我们愿意正视历史,愿意和大家一起,守护老先生用一辈子换来的和平。”
说完,松本健一和另外三个右翼代表走到灵柩旁,和古井明彦等人一起,轻轻抬起灵柩。当灵柩被抬起的那一刻,台下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掌声里没有喧闹,只有敬佩和欣慰。有人擦干眼泪,笑着举起十字手;有人对着抬棺的八个人点头,眼里满是认可。所有人都知道,这不仅是八个人抬棺,更是双方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和解,是和平曙光真正到来的信号。
灵柩慢慢走出正厅,沿着殡仪馆的小路往火化间走。上千人跟在后面,没有喧哗,只有轻轻的脚步声,还有偶尔传来的哽咽声。每个人都在胸前比着十字手,从正厅门口,到火化间前,那一个个十字手,像一条长长的丝带,守护着灵柩,也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和解。
有记者跟在后面,拍下了这动人的一幕:八个人抬着灵柩,缓缓往前走,松本健一和古井明彦并肩,脚步坚定;后面的上千人,举着十字手,慢慢跟随;天空湛蓝,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身上,洒在那一个个十字手上,温暖而明亮。这张照片,很快就传遍了全网,被网友们称为“和平的见证”。
到了火化间门口,抬棺人轻轻放下灵柩。古井明彦走到灵柩前,轻轻抚摸着棺布上的“和”字,眼泪又掉了下来:“爸,到地方了,您好好休息。”他慢慢举起手,在胸前比出十字手,“爸,我们会记住您的话,会守护好和平,您放心。”
王建国、佐藤一郎、松本健一,还有台下的上千人,也都举起手,比出十字手,对着灵柩齐声喊道:“古井先生,一路走好!和平,我们守护!”那声音,整齐而坚定,在空旷的院子里回荡,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灵柩慢慢推入火化间,门缓缓关上的那一刻,不少人蹲在地上,放声大哭。明彦靠在王建国的肩膀上,眼泪无声地往下流,却不再像之前那样绝望——他知道,父亲虽然走了,但父亲的十字手,父亲的和平信念,已经被更多人记住,已经促成了双方的和解,这就够了。
葬礼结束后,松本健一找到了古井明彦和王建国,主动提出,愿意和中日和平交流组织合作,一起整理古井喜实的资料,一起举办“十字手与和平”的展览,让更多人了解古井喜实的故事,了解和平的珍贵。“之前我们做了很多不对的事,现在,我们想用实际行动,弥补过错,守护和平,不辜负古井先生的坚守。”松本健一的态度真诚而坚定。
王建国和古井明彦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欣慰。王建国握住松本健一的手:“好,我们一起,让古井的十字手,让和平的种子,撒到更多地方。”
当天下午,“右翼代表为古井喜实抬棺”“千人十字手送别古井喜实”的消息,就冲上了中日两国的热搜榜首。网友们纷纷留言,说这是“世纪和解”,说古井喜实用一辈子的坚守,换来了和平的曙光。
有人说:“老先生没白活,他的十字手,不仅挡住了战争,还搭起了和解的桥。”
有人说:“千人十字手的样子,太动人了,这就是老先生想要的和平吧。”
还有人说:“愿这和平的曙光,永远照亮我们,再也没有战争,再也没有仇恨。”
傍晚时分,古井明彦带着父亲的骨灰,和王建国、佐藤一郎一起,回到了父亲生前住的小房子。房子里还摆着古井喜实的书桌,书桌上放着他生前常用的粉笔,还有一叠写满“和平”二字的纸。明彦把父亲的骨灰盒放在书桌上,又把那张定格十字手的照片放在旁边,轻轻说道:“爸,我们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