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凌云渡,踏上灵山土地的那一刻,连空气都变得不同。祥云缭绕,佛光柔和,远处的雷音寺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钟磬之声随风飘来,清越得能涤荡人心。
“终于……快到了。”唐僧望着那片金光,眼眶微微发红。十余年西行路,九万里路风尘,此刻都化作了心口的温热。
孙悟空扛着金箍棒,难得没咋咋呼呼,只是挠了挠头,望着雷音寺的方向傻笑。猪八戒牵着白马,嘴里还叼着半块从高老庄带的饼,含糊道:“这地方看着就敞亮,比那火焰山舒服多了。”沙悟净挑着担子,脚步沉稳,眼中却也藏着不易察觉的激动。
叶天跟在后面,锁魂玉在掌心温润如玉。玉中映出的不再是妖邪戾气,而是无数修行者的虔诚与平和,像温暖的水流,缓缓淌过心间。他知道,这趟西行的终点近了,但对有些人来说,终点或许是另一种开始。
面见佛祖前,迦叶、阿傩引着他们在灵山暂住。 夜里,叶天见唐僧独自坐在禅房外的石阶上,望着月亮发呆,便走了过去。
“师父在想什么?”
唐僧回过神,笑了笑:“在想长安。想陛下的嘱托,想寺里的青灯,还有……当年出发时,院门口那棵刚栽的柳树,不知如今长得多高了。”
“到了灵山,取了真经,就能回去了。”叶天道。
“是啊。”唐僧轻叹一声,“可真到了这时候,反倒有些舍不得了。舍不得悟空的护持,八戒的憨直,悟净的踏实,还有……一路遇到的那些人。”他看向叶天,“也谢谢你,叶施主。若不是你,贫僧或许早就迷失在半途了。”
叶天看着他眼中的留恋,忽然明白,取经的意义,从来不止于真经本身。那些走过的路,遇到的人,经历的劫难,都是刻在生命里的印记,让一个原本只知诵经的僧人,真正懂得了“众生”二字的分量。
次日,面见佛祖。 大雄宝殿内,如来佛祖端坐莲台,诸佛环绕,宝相庄严。唐僧率领弟子跪拜,说明来意。
如来微微颔首,命迦叶、阿傩传经。谁知那两位尊者却站着不动,捻着胡须,眼神示意唐僧。孙悟空见状怒道:“你们这两个家伙,敢索贿?”
迦叶冷笑:“东土来的和尚,倒也懂规矩。只是这真经宝贵,总得有些‘人事’(礼物)相赠,才好相传。”
唐僧一愣,他一路化缘,行囊空空,哪里有什么礼物?正窘迫间,叶天取出锁魂玉,递了过去:“这玉吸纳了六界情力,虽非金银,却比珍宝更难得,权当‘人事’吧。”
迦叶接过锁魂玉,触手温润,果然感受到一股纯粹的暖意,便不再多言,引着他们去藏经阁取经。
谁知取来的,竟是无字经。 唐僧捧着空白的经卷,如遭雷击:“这……这是怎么回事?”
孙悟空怒不可遏,就要去找佛祖理论,却被叶天拦住:“师父,这无字经,或许才是真经。”
“无字?怎会是真经?”唐僧不解。
“佛在心中,不在纸上。”叶天指着经卷,“若心中有佛,无字亦能悟;若心中无佛,有字亦是空。这是佛祖在考我们——取经的目的,是为了悟‘道’,而非求‘经’。”
正说着,弥勒佛笑呵呵地走来:“叶施主说得是。那迦叶、阿傩也是奉了佛祖旨意,试试你们的道心。去吧,真正的真经,在后面呢。”
这一次,迦叶、阿傩果然取来了有字真经。唐僧捧着经卷,双手颤抖,却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对着佛祖叩首:“弟子有一问,若众生皆有情,这情与佛,如何共存?”
如来佛祖笑道:“情非魔,执乃障。慈悲是情,守护是情,普度众生亦是情。佛者,悟情而不困于情也。”
唐僧恍然大悟,再次叩首:“弟子明白了。”
取经完毕,佛祖命八大金刚护送唐僧回东土。 临行前,孙悟空对叶天道:“你不跟我们一起走?”
叶天摇头:“我还有我的路要走。这锁魂玉,也该物归原主了。”他从迦叶手中取回锁魂玉,“你们此去,不仅要传经,更要传‘情’——让东土百姓知道,佛不在西天,而在每个人的心里。”
唐僧深深一揖:“叶施主之言,贫僧记下了。后会有期。”
八大金刚托起经卷,带着唐僧师徒升空。孙悟空回头,对叶天挥了挥金箍棒,猪八戒大喊:“叶仙长,有空来高老庄喝酒啊!”沙悟净也躬身行礼,眼神诚恳。
叶天望着他们远去的身影,直到消失在云端。
灵山的钟声再次响起,清越悠长。 叶天握着锁魂玉,玉中映出六界的景象:长留山的桃花又开了,青丘的狐狸在月下奔跑,荣国府的海棠落了满地,高老庄的炊烟袅袅升起……每一处,都有“情”在流淌。
他知道,自己的旅程还未结束。锁魂玉的光芒指向新的时空,那里或许有新的故事,新的相遇,新的“情”在等待被见证。
但无论去往何方,他都会记得,那些在不同世界里遇到的人,那些关于守护、成长、牵挂的瞬间,都是生命中最温暖的光。
就像这灵山的佛光,看似清冷,实则包容着万千世界的烟火与深情。
叶天转身,朝着锁魂玉指引的方向走去,身影渐渐融入灵山的云雾中,只留下一串浅浅的脚印,和掌心那抹永不熄灭的温润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