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小孩子撒娇,大家都觉得可爱,可换成二十几岁的大老爷们如此,陈父顿时起了一层鸡皮疙瘩,眼中的嫌弃之色溢于言表。
“好好说话,莫要把我孙子给教坏了。”
这句话,恰好被出来晒被子的张氏听到。她实在按捺不住,忍不住笑出了声。
“连你也嘲笑我,为何小孩子撒娇便成,我就不行呢!”陈家兴牵着牛车,眼神幽怨地去了后院。
见他这般模样,三人再也无法抑制,哈哈大笑起来。就连刚学会走路的盼妹,也跟着一起凑热闹,咯咯咯地笑出了声。
“娘,大姐真的怀孕了?那可是天大的喜事,咱们要不要攒点鸡蛋啊!”
张氏刚刚虽在房中忙碌,但多多少少,还是听到了一些谈话内容。
只见陈母微微点头,“应当是真的,老大向来诚实,不会撒谎,更不可能拿此事开玩笑。鸡蛋暂且不必攒,毕竟距离生产尚早呢!到时再攒也不迟,不然,就算现在攒了,也找不到人给捎过去。”
没搬来码头时,村里有人去隔壁镇,还能拜托人家帮忙给闺女捎些东西。
但如今搬来这里,人生地不熟,哪里知晓谁去隔壁镇啊!想要捎东西,并非易事。
张氏听到婆婆的话,觉得也有道理,便点了点头,“那好吧!不过,我可以抽空给大姐未出世的孩子,做几身小衣裳。”
大姐这些年,虽未帮过娘家半分,但公婆的棉衣,还有一年四季所穿的衣物,几乎都被她一手包揽了。仔细一算,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他们的小家本就不富裕,也只是勉强解决温饱,还能挤出银钱,为公婆置办衣物,张氏觉得大姑姐,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
当然,不得不承认她嫁了个如意郎君,还碰上了个通情达理的好婆婆,寻常人家哪会允许儿媳贴补娘家呢?
就连她自己成亲以后,给父母添置衣物也是少之又少,毕竟婆婆当家作主,平时给她的零用钱有数,买点小东西还成,大物件就不够了。
不过,逢年过节,该准备的礼物倒是从未有过疏漏。
也是在自己当家作主之后,每次回娘家,她才开始给爹娘一些碎银,让他们去买些心仪之物。
可好景不长,他们之间就闹得水火不容,犹如仇人一般。
为此,她十分后悔,当初就不该把婆婆将掌家之权交予自己的事情告诉爹娘,如若不然,也不会有后来那些事情发生了。
“好了,时候不早了,我去后院张罗晚饭,老头子,你在这里照看好盼妹,千万别让他跑出去,这边可不比村里,大家彼此相熟,即便孩子跑出去也无大碍。”
更为重要的是,这边是码头,人来人往,鱼龙混杂,万一孩子运气不佳,跑出去被人直接抱上船,这辈子恐怕都别想找回来了。
“你就放心吧!我一个大活人,难道还看不住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吗?不过,家茹有喜了,也算是一桩大喜事,要不晚上让我小酌两杯如何?”
许久未尝酒味,陈父的酒瘾犯了,馋得抓耳挠腮,只可惜老婆子管得太严,正好借此机会,寻个由头。
“什么庆祝闺女再次有孕,分明就是你酒瘾犯了,也不看看自己的身体,好像谁乐意管你似的,既然如此想喝,随你便,病了我可不管。”撂下这句狠话,陈母便去后院准备晚饭了。
“好好好,我不喝了还不行吗?你别生气啊!”陈父见老婆子动了怒,赶忙改口。
望着眼前的这一幕,张氏心中感慨万千,公公这一生可谓是天不怕地不怕,就连当年遭遇土匪时都未曾退缩过,可偏偏就害怕婆婆生气。
犹记得有一次,她好奇地询问公公为何对婆婆这般好,公公的回答,她仍记得清清楚楚。
“你婆婆跟我时,家中一贫如洗,她本可以嫁给一个比我条件更好的男人,过上安稳的生活,然而,她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与我白手起家,从无到有。
那时,我便立下誓言,此生定不辜负她,并且要对她言听计从,绝不让她生气,毕竟,这世间愿意陪你吃苦的人,并不多。
而我,无疑是那个幸运儿,遇见了你婆婆,是她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让我那颗原本冰冷的心,逐渐有了温度。
你说,我不对她好,又该对谁好呢?更为重要的是,别人心情不好时,尚有娘家可归,而她,却在一场暴雨之后,变得无家可归,娘家那三间房,也只剩断壁残垣,成为了一片废墟。”
张氏打心眼里艳羡公婆,成亲二十余载,感情却始终如初,这实属罕见。
正当她转身准备回去继续收拾房间之际,大门口再次传来阵阵说话声,她还以为是有客人来住店,抬头定睛一看,竟然是小叔子一家三口,还有那个名叫白芷的丫头。
“家旺小溪,你们今日怎会有空过来?”
小叔子不是正在村中建房吗?何时回来的呢!张氏虽心中略感诧异,但还是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大门口。
“快让大伯母好好瞧瞧,我们明睿是不是又长胖啦!”
小溪见妯娌走来,急忙从车上跳了下来,“许久未见,大嫂似乎消瘦了不少?莫非是生意太好,累的?”
正欲抱着小孙子去后院哄老婆子开心的陈父,听到声响也随即转过身来。
当看清来人时,双眼顿时一亮,喜笑颜开地问道:“家旺,小溪,你们今日怎会过来?儿子,你不是正忙着在山上建房吗?可是那边已经忙完了?”
其实,在三个儿子当中,他最为宠溺的当属小儿子,只是为了避免老大老二心生不满,觉得自己偏心,他才没有将这份偏爱表现得太过明显罢了。
看到小儿子夫妻俩过来,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爹,大嫂,我们刚刚去了趟庄子,顺路过来看看,你们近来一切可好?生意咋样?”
“我和你娘身体硬朗着呢,就是你大嫂整日忙得很,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
陈父对儿媳的付出向来是赞不绝口,这也是张氏对老两口孝顺有加的主要缘由。
“爹,哪有您说的那么夸张,我不过是打扫一下房间卫生,洗洗被褥而已。倒是您和娘,一个帮忙照看孩子,一个早起准备卤肉,还要负责一日三餐,每天忙得犹如陀螺。”
张氏打心眼里感激公婆,如果所有事情都要靠她来做,怕是累死也难以完成。
好在公婆通情达理,又勤劳能干,从不给自己立任何规矩,还将家中的大小事务全都包揽下来。
陈父听闻儿媳的这番话,赶忙笑着说道:“我们本就是一家人,你娘我俩帮忙也是理所应当,瞧你这孩子,咋还如此见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