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太空港的晨光透过观测塔的透明舷窗,洒在布满钢铁舰体的泊位区——主力舰阵列已在原地静置一夜,1800mm主炮的炮管反射着冷光,2000座近防炮仍保持着警戒姿态。李扬站在窗前,终端屏幕上跳动着“辅助舰召唤倒计时”,梁小龙手里攥着刚打印的船员登舰名单,语气里带着出发前的期待:“今天召辅助舰、收船员,明天一早就能按计划往半人马星系走,这节奏正好。”
一、辅助舰召唤:后勤梯队的最后拼图
上午9时,李扬在观测塔激活辅助舰召唤指令——太空港另一侧的备用泊位区泛起淡紫色光纹,比主力舰召唤时更柔和的光晕中,三型辅助舰的轮廓依次浮现,没有主力舰的压迫感,却透着“后勤支柱”的沉稳。
1. 远征补给舰(20艘)
首批出现的是1.5公里长的补给舰——舰体呈长方体,两侧延伸出巨大的货舱门,装甲虽仅2米厚,却在关键位置加装了防碰撞缓冲垫。随着光纹消散,货舱门缓缓打开,内部堆叠的反物质燃料罐泛着淡红色微光,食品箱与弹药箱整齐码放,机械臂正自动调整物资位置。“每艘能供3艘秋风之敦号跳5次,20艘就是60艘的量,够咱们在半人马星系练到熟练。”梁小龙看着补给舰的货舱规模,满意点头。
2. 战场维修舰(15艘)
紧随其后的是1.2公里长的维修舰——舰体中部伸出两根60米长的巨型机械臂,臂端的抓爪泛着金属光泽,舰体下层的纳米机器人舱闪烁着绿色指示灯。一艘维修舰刚稳定泊位,机械臂就开始模拟操作,精准抓起一块3米厚的黎明号装甲模块,演示更换流程。“这机械臂承重3000吨,换秋风之敦号的近防炮都没问题,再加上纳米机器人,现场维修效率比家园守备舰队快3倍。”李扬指着机械臂的动作,补充道。
3. 深空侦查舰(30艘)
最后出现的是500米长的侦查舰——流线型舰体贴满超薄吸波涂层,在晨光下几乎能隐去一半轮廓,舰首的超远距离雷达缓缓旋转,4座微型激光近防炮隐藏在舰体凹槽中,低调却透着敏锐。30艘侦查舰很快在主力舰阵列外侧形成警戒圈,雷达探测范围瞬间覆盖太空港周边10光年区域。“探测范围15光年,比计划的还远,等出发后让它们先探路,能提前避开小行星带和未知目标。”梁小龙看着侦查舰的雷达数据,语气放心。
辅助舰全部召唤完毕,20艘补给舰停靠在主力舰后侧,15艘维修舰分布在阵列间隙,30艘侦查舰在外围警戒,整个远征第一舰队的“作战-后勤-侦查”体系彻底成型。李扬调出舰队全景图,1+30+50+120+20+15+30=266艘舰的阵列在太空港铺开,像一片钢铁森林。
二、船员登舰:人机协同的初步磨合
上午10时,搭载船员的穿梭舱从地球星环城出发,分批驶向各艘战舰。每艘穿梭舱上都标注着战舰编号,船员们穿着统一的深蓝色远征制服,胸前别着“远征第一舰队”的徽章,脸上带着兴奋与严肃。
1. 无尽号:指挥核心的衔接
首批穿梭舱抵达无尽号——320名核心人员中,舰长带着副舰长与武器操控员直奔指挥中心,动力工程师则冲向引擎舱,AI维护员第一时间对接“穹顶”。在指挥中心,舰长对着全息星图,与“穹顶”同步前往半人马星系的航线数据;引擎舱内,工程师们检查着8台零点能引擎的参数,用专用设备测试反物质引擎的供能接口;装甲维护专员则绕着舰体,核对10米厚装甲的模块状态。50台突击型终结者也同步激活,在指挥中心、引擎舱等核心区域巡逻,与舰防兵形成“人机联防”。
2. 秋风之敦号:攻坚力量的协同
30艘秋风之敦号上,每艘450名船员与20台终结者同步登舰——地面突击兵队长带着200名士兵前往登陆舱,检查天蝎坦克的电磁主炮;武器操控员在主炮控制室调试1200mm粒子束主炮,模拟瞄准1200万公里外的靶标;20台终结者则与士兵们进行协同训练,演示如何带领b2机器人突破防线。“当年在旧秋风之敦号上,咱们得靠人力扛弹药,现在有终结者帮忙,攻坚效率至少提一倍。”一位曾服役于“赤焰舰”的老兵,看着终结者搬运反物质弹,感慨道。
3. 格拉夫顿号:协同梯队的磨合
50艘格拉夫顿号上,350名船员与15台终结者的重点是“多舰协同”——协同联络员坐在通讯室,与相邻的秋风之敦号、黎明号建立加密通讯;舰载机指挥员调度60架长剑号,模拟与其他战舰舰载机的编队飞行;15台终结者则在模拟舱内,练习接收“迅影”AI的协同指令,快速调整战术。“既要跟得上战列舰的节奏,又要带得动护卫舰,这中间的度得靠磨合找。”一艘格拉夫顿号的舰长,看着通讯屏幕上的协同数据,对副舰长说。
4. 黎明号:灵活力量的调试
120艘黎明号上,200名船员与10台终结者聚焦“快速反应”——雷达操作员反复测试超远距离侦查功能,记录不同星域的信号特征;动力工程师调试高机动零点能引擎,模拟0.28倍光速的常规航行;10台侦查型终结者则携带微型无人侦察机,在舰体周边演示快速投放与回收。“当年在金星航道,咱们靠快躲导弹,现在有了更快的速度和更灵的侦查,以后袭扰或撤离都更有底气。”一位有游击经验的黎明号舰长,看着引擎参数笑道。
截至下午6时,所有船员与终结者均完成登舰,各舰提交《登舰自检报告》——主力舰的武器、动力、护盾系统全部正常,辅助舰的补给、维修、侦查功能无异常,人机协同初步顺畅。李扬在无尽号指挥中心,收到“穹顶”汇总的《舰队状态报告》,绿色的“全部正常”字样在屏幕上格外醒目。
三、启航准备:航线确认与规则重申
当晚8时,李扬在无尽号指挥中心召开“远征启航会议”,通过量子通讯连接所有战舰的指挥舱,梁小龙站在他身旁,全息投影上显示着前往半人马阿尔法星系的航线图。
“各位舰长,明天上午8时,舰队将从远征太空港出发,以常规航速驶向半人马阿尔法星系。”李扬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到每一艘舰,“航线已由‘穹顶’与侦查舰确认——从太阳系出发,经火星外侧航道、木星引力区,绕过土星环,最终抵达柯伊伯带外侧,再以常规航速向半人马星系前进,全程约20天,期间严禁开启反物质引擎进行跃迁,所有舰只必须保持编队,遵守航道调度。”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强调规则:“再次重申,太阳系内(柯伊伯带以内)禁止任何舰艇开启跃迁功能,这不仅是为了避免航道碰撞,更是为了保护地球与各行星的安全——当年三叶草舰队的跃迁干扰差点毁了火星农业区,这个教训不能忘。若有紧急情况,需向指挥中心报备,获批后方可执行短途跃迁。”
梁小龙补充道:“抵达半人马星系后,侦查舰先前出5光年探路,确认训练基地周边安全;维修舰立刻修复当年战场遗留的设施,建立临时维修站;补给舰停靠在基地核心区,为后续训练储备物资;主力舰则分批进入模拟战场,先练单舰战术,再练多舰协同。”
会议持续1小时,各舰舰长依次确认收到指令,无任何疑问。会后,李扬站在指挥中心的观测窗前,看着窗外的舰队——266艘舰的灯光逐渐亮起,形成一片璀璨的“星海”,与远处地球的蓝光交相辉映。“明天,就是人类走出太阳系的第一步。”他轻声说,梁小龙点头,目光同样落在这片钢铁阵列上。
四、远征启航:钢铁阵列驶向未知
次日上午8时,远征太空港的广播响起启航指令——“远征第一舰队,启航!”
首先动起来的是30艘侦查舰,它们像先锋一样,率先驶离泊位,在前方100万公里处形成引导编队;随后是120艘黎明号,呈扇形跟在侦查舰后方,保持0.2倍光速的初始速度;接着是50艘格拉夫顿号与30艘秋风之敦号,以“格拉夫顿号在前、秋风之敦号在后”的协同阵型推进;20艘补给舰与15艘维修舰紧随主力舰,保持稳定间距;最后,13.6公里长的无尽号缓缓驶离泊位,在舰队核心位置稳住阵脚,8台零点能引擎的喷口亮起淡蓝色光芒,带动整个舰队加速。
舰队驶离远征太空港时,地球星环城的观测站传来欢呼声,家园守备舰队的旧舰也鸣响礼炮,为远征舰队送行。李扬站在无尽号指挥中心,看着全息投影上不断推进的航线,“穹顶”实时播报着舰队位置:“舰队已驶离地球同步轨道,常规航速提升至0.25倍光速,各舰保持编队,侦查舰未发现异常目标。”
梁小龙走到他身边,看着窗外逐渐变小的地球,语气带着期待:“20天后,咱们就能在半人马星系的训练基地,真正试试这支部队的实力了。”
李扬点头,目光投向航线图尽头的半人马阿尔法星系——那里曾是对抗三叶草舰队的战场,如今将成为人类远征的第一个训练场,更将是人类走出太阳系的“前哨站”。“这只是开始,等咱们练熟了,还要去更远的星域,找更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
舰队的钢铁阵列在太空中缓缓推进,常规引擎的光芒在黑暗中拉出长长的轨迹,像一条连接太阳系与未知星域的银色纽带。远征第一舰队的征程,正式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