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多久,法正和刘磐便风风火火地从南郑赶来,与众人会合。
魏延见到他们到来,赶忙将自己心中酝酿已久的想法和盘托出。
众人听闻后,除了诸葛亮对子午谷奇袭这一计策仍然心存疑虑外,其他人均对魏延的提议表示赞同。
特别是法正,他那双眼睛在听到魏延的奇袭之策后,立刻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
他向来喜欢出其不意的计谋,而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袭,正合他意。
于是,法正迫不及待地补充道:
“主公,依我之见,这子午谷道路难行并非无法解决。
虽说有些地段路况险峻,但我们有五溪营的将士们在前开路,想必也能顺利通过。
然而,真正的难题在于将士们的补给问题。
这才是决定此计成败的关键所在啊!”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称是。
子午谷地势险峻,道路崎岖不平,有些地方甚至根本没有道路可言,马匹车辆根本无法通行。
如此一来,后勤运输便成了这项计划中最为棘手的环节。
魏延摸着下巴,若有所思地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缓缓说道:
“补给之事,确实需要从长计议。”
说罢,他突然将目光转向法正,接着问道:
“不知孝直对此可有什么良策?”
就在这时,法正像是心中早有定计一般,不紧不慢地开口说道:
“主公,不必过于忧虑。
这秦岭之内,水系颇为发达,水源可谓是相当丰富。
所以,饮水方面,我们完全无需担心。
现在的关键问题,其实在于粮草的运输。
依在下之见,我们不妨暗中派遣一批兵马,在这山谷之中,每隔二十里就设立一处临时的存粮点。
然后,提前将大量的粮草运送到这些存粮点,并妥善藏匿起来。
如此一来,当我们行军至此处时,便能够随时补充所需的物资了。”
魏延闻听此言,顿时眼睛一亮,对法正的计策赞不绝口:
“此计甚妙啊!如此一来,确实可以解决此路偷袭兵马的粮草难题。”
然而,一旁的诸葛亮却并未露出喜色。
他的眉头依旧紧紧皱起,若有所思地说道:
“即便如此,其中仍存在诸多不可控因素。
毕竟,这山谷地势崎岖,运粮之路异常艰难,完全依靠人力驮运,这对士兵们的体力消耗无疑是巨大的。
如此一来,恐怕我们运送的粮食,还不够这些运粮士兵自身的消耗呢。”
众人听闻诸葛亮所言,皆是沉默不语。
他们心里都很清楚,诸葛亮所言不无道理。
一旦进入这山谷,不仅运粮的士兵需要吃喝拉撒。
而且随着距离的增加,到达更远的存粮点时,恐怕之前扛来的粮食早就被这些运粮兵给吃光了。
此言一出,众人也意识到其中的厉害所在,一时之间,帐内气氛有些凝重。
魏延眉头微皱,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的脑海中不断闪现着古代各种关于战争和后勤保障的问题。
尤其是子午谷这样交通不便的地方,如何高效地运输粮草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突然,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划过魏延的脑海,他想起了历史上的蜀军。
为了北伐,诸葛亮曾经发明了一种名为木牛流马的运输工具,实际上就是一种经过巧妙设计的独轮车。
魏延心中一动,这种独轮车或许正是解决子午谷粮草运输问题的关键所在。
它不仅能够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而且装载量较大,一名士兵操作独轮车一次可以运输几百斤粮食,这远比人力运输要高效得多。
想到这里,魏延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自信的笑容。
他决定要让这独轮车提前问世,以解决当前的困境。
于是,魏延向诸葛亮要来纸笔,然后凭借着自己的记忆,在纸上仔细地描绘出了独轮车的样图。
他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力求让这独轮车既实用又易于制造。
画完之后,魏延满意地看着自己的作品,然后将纸递给了众人。
他面带微笑地解释道:
“孤此前深思熟虑,最终画出了这独轮车。
若能按照此图打造,用于运送粮草,必定能够大大减少人力的消耗。
此车轻便易行,即使在崎岖的山路上也能顺利前行,而且装载量颇为可观,操作起来也相对简便。
如此一来,粮草运送的难题或许就能迎刃而解了。”
众人听闻后,纷纷围拢过来,目光紧盯着那张图纸,交头接耳,议论声此起彼伏。
法正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他满脸惊叹地说道:
“主公真是天纵奇才啊!
有了这样的宝物,粮草问题轻易解决,子午谷奇袭的成功几率必然会大大增加!”
诸葛亮也在一旁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然而,当他仔细端详这独轮车时,心中却涌起一股异样的感觉。
他总觉得这独轮车的构造似曾相识,仿佛自己的脑海中也存在着类似的设计。
魏延见状,连忙对诸葛亮说道:
“孔明,事不宜迟,立刻安排工匠们按照这图纸进行打造。”
诸葛亮拱手应道:
“好的,我这就去监督工匠们。
务必让他们全力以赴,争取早日打造出足够数量的独轮车,以解决运送粮草的难题。”
说罢,他手持图纸,脚步匆匆地离去。
魏延目送诸葛亮离开后,转头对刘磐说道:
“磐兄,还需要你立刻调集几千磐石营的将士前来协助运粮。”
刘磐拱手回应道:
“遵命!”
紧接着,他转身快步离去,去执行魏延交代的任务。
魏延与法正则继续留在原地,详细商讨着其他相关的细节问题,确保一切都能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五溪营的士兵们依然在子午谷的深处忙碌着。
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断地探索、开辟着新的道路,为后续的行动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