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霜降这天,红泥坳飘起了入冬的第一场霜,像撒了层碎银,把野菊丛染成了白的。小年蹲在破庙前的空地上,给新栽的冬青苗培土,指尖沾着的泥里混着些青铜屑,是从神像胸口的凹痕里抠出来的,在霜气里泛着冷光。

“阿年哥,快来!”阿镜举着个铜盆从玉米地跑过来,盆沿挂着冰碴子,像镶了圈水晶。她的头发上沾着片冻硬的玉米叶,形状像把小扇子,随着跑动的动作轻轻晃。铜盆里盛着些暗红色的土,是从断云涧的瀑布下挖的,里面混着细小的铜链环,像被水流磨圆的星星。

“这土能种‘忆魂草’,”阿镜把铜盆放在神像前的石台上,霜气在盆底凝成层薄冰,映出两人模糊的影子,“药书里说的,用七处祭坛的土混在一起,再埋点镜碎,就能长出这种草,叶子上的纹路会显出血契之人的往事。”她往土里埋了片青铜镜的残角,是老太太男人留下的那块,边缘还带着摩挲的温度。

话音刚落,阿镜的罗盘突然指向红泥坳的山口,指针上的冰碴子融化成水珠,折射出山口的景象——个穿军大衣的老人正往这边走,手里拄着根铜拐杖,杖头是三足鸟的形状,每走一步,杖底就会发出“叮”的轻响,像在数着脚下的石板。

老人走到破庙前时,军大衣上的霜已经化了,留下片深色的印子,像幅写意的画。他把拐杖靠在神像上,杖头的三足鸟刚好对着胸口的凹痕,像在给神像递东西。“找你们找了三十年,”老人的声音带着喘息,从怀里掏出个油布包,层层打开,露出个青铜烟盒,盒面上刻着“水电站值班部”,边角磕得厉害,像陪主人受过不少苦。

“我是1980年那批值班员里最小的,”老人的手指抚过烟盒上的刻痕,那里有三个歪歪扭扭的名字,其中一个被磨得快看不见了,“当年我们想用电困住红泥,结果失败了,另外两个兄弟没出来,我被他们推出去,成了唯一的活口。”他往烟盒里倒了些烟丝,是红泥坳特产的旱烟,“这烟盒里藏着半张地图,是往地宫的近路,当年没来得及用。”

地图是用烟纸画的,上面用烟灰标着条虚线,从水电站的蓄水池直通红泥坳的地宫,比小年之前走的路近了一半。“地宫深处有个‘镇魂碑’,”老人点着旱烟,烟雾缭绕中,他的后颈露出块暗红色的疤,形状与血契花纹的中段吻合,“碑上刻着所有血契之人的名字,我们三个的名字后面,都画着个对勾,像完成任务的标记。”

那天下午,三人往地宫走。老人的铜拐杖在前面开路,杖底的铜头敲在青石板上,发出“笃笃”的响,像在给沉睡的地宫打招呼。快到入口时,听见里面传来“滴答”声,不是水滴,是金属撞击的脆响,节奏均匀,像座老旧的钟在走。

地宫的入口比小年上次来的时候宽敞了些,显然有人来过,用石块拓宽了通道。岩壁上的铜链还在,只是不再像网,而是顺着岩壁垂下来,像挂着的铜帘子,链环上的锈迹里长着些绿色的苔藓,像给铜链披了件新衣。

镇魂碑立在血池的旧址上,碑身是青黑色的玄武岩,上面刻满了名字,最上面的是西晋的纪年,往下是明清的,最近的是1980年,三个名字并排刻着,后面果然画着对勾,墨迹是暗红色的,像用自己的血写的。

碑的最下端有片空白,像特意留出来的。老人从烟盒里拿出把小铜刀,在空白处刻下自己的名字,又在旁边画了个对勾,动作缓慢却坚定,像在完成最后的心愿。“当年没跟兄弟一起留下,是个遗憾,”他的刀刃划破手指,血滴在名字上,瞬间被石碑吸收,“现在补上,也算团圆了。”

石碑突然微微震动,刻着的名字都泛出淡淡的红光,像被血激活了。血池旧址的红泥里冒出些银白色的丝状物,这次不再是纠缠的网,而是组成了七个小小的星,绕着石碑转动,像在跳支圆舞曲。“是‘魂归位’,”阿镜的眼眶有些发红,她往丝状物上撒了把忆魂草的种子,“它们在庆祝,庆祝迟到了三十年的团圆。”

离开地宫时,老人把青铜烟盒留在了石碑旁,盒盖敞开着,像在给名字们递烟。他的铜拐杖敲在通道里,回声比来时更响亮,像带着更多的脚步声,是那些刻在碑上的名字,终于能跟着他一起走出去了。

回到破庙时,夕阳正往山坳里沉。老人指着新栽的冬青苗,说叶子上的纹路像极了当年水电站的线路图,“看来连草木都记得那些日子”。他要往山外走,说要去看看当年的兄弟们,“现在能看见了,魂归位了,就能在梦里聚聚了”。

老人的军大衣在山口的风中扬起,像面小小的旗。阿镜突然发现,他留下的铜拐杖杖头,三足鸟的翅膀上多了片新的刻痕,是个小小的“年”字,像特意刻上去的,与烟盒上的名字呼应,像串永远解不开的牵挂。

夜里,小年和阿镜去看忆魂草。土盆里冒出了颗嫩芽,顶着两片子叶,纹路清晰得像画上去的——一片是水电站的机组,一片是破庙的神像,叶尖都带着点青铜的绿,像沾了铜锈的露水。

“等明年开春,就能长满七片叶子,”阿镜的手指轻轻碰了碰子叶,嫩芽晃了晃,像在点头,“每片对应一处祭坛,到时候我们就能看见更多往事,不是为了记着悲伤,是为了知道,我们现在的平安,是多少人用念想浇出来的。”

铜铺的窗台上摆着越来越多的铜器,每个都有自己的故事:货郎儿子做的铜香炉,刻着七处祭坛的小图案,香灰落下时,会在炉底拼出个模糊的“安”字;老太太男人留下的铜镜,被打磨成了镇纸,压在药书的最后一页,刚好盖住那个“生”字,像在给生命盖章;还有那个穿婚纱的姑娘送来的喜糖,糖纸被小心地贴在墙上,旁边挂着她的铜戒指,阳光照在上面,反射的光直通红泥坳,像条永远亮着的路。

冬至那天,下了场大雪,把红泥坳盖得严严实实,像铺了层厚厚的棉花。小年和阿镜在破庙前堆了个雪人,用青铜铃铛做眼睛,三足鸟铜鼎做帽子,看起来像个守护神像的小卫士。雪人旁边插着块木牌,写着“所有的魂,都有家了”,字迹被雪盖了层,像蒙着层温柔的纱。

雪停时,山坳里的炊烟慢慢升起,混着青铜铺的铜锈味和野菊的清香,像首被时光揉软的歌谣。小年的银镯子在雪光里泛着冷光,活动的那颗星转了转,卡进北斗七星的连线里,严丝合缝,像在说:“看,这样就很好,真的很好。”

立春那天,红泥坳的积雪开始融化,檐角的冰棱滴着水,在青石板上敲出“叮咚”的响,像在给土地打节拍。小年蹲在破庙前翻土,准备种更多的忆魂草,铁铲碰到硬物发出“当”的脆响,扒开浮土,露出个青铜环,环上铸着细小的缠枝纹,与镇魂碑的边缘纹路吻合。

“是‘镇碑环’,”阿镜举着罗盘走过来,指针在青铜环上空打转,针尖凝聚的水珠里映出镇魂碑的影子,“西晋时用来固定镇魂碑的,看来当年立碑时,特意在破庙留了个信物,像把备用钥匙。”她用手指抠了抠环上的缝隙,掉出些暗红色的粉末,是干涸的血迹,与血契的颜色相同。

两人拿着青铜环去地宫时,通道里的铜链又长了些,顺着岩壁垂到地面,像铺了条铜色的路。链环上的苔藓沾着融化的雪水,变得滑溜溜的,踩上去“咯吱”响。快到镇魂碑时,听见里面传来“沙沙”的轻响,像有人在翻动书页。

碑前的青铜烟盒被打开了,里面的烟丝撒了一地,混着些银白色的丝状物,组成了几个模糊的字:“等雪化”。阿镜的罗盘指针突然指向碑后的阴影,那里摆着个新的布包,是用1980年的工装布料做的,边角缝着根红绳,绳尾拴着半块青铜镜,与破庙里的那半拼在一起,刚好组成完整的三足鸟图案。

“是他们留下的,”小年把青铜环扣在碑顶的凹槽里,环身突然发出红光,与碑上的名字呼应,“1980年的值班员,他们的魂还没走远,在等我们完成最后一件事。”布包里的铜镜背面刻着行小字:“七星聚,碑生花,魂归尘,契成烟。”字迹是三个不同的人写的,笔画里都嵌着铜屑,像用生命写就的。

镇魂碑在红光中轻轻震动,碑身的缝隙里冒出些绿色的嫩芽,顺着名字的笔画往上爬,瞬间开出白色的小花,形状像缩小的野菊,花瓣上沾着青铜粉末,在光下闪着微光。“是‘镇魂花’,”阿镜的声音发颤,她认出这是忆魂草的变种,“只有所有血契之人的执念都放下,碑上才会开花,看来他们真的安心了。”

离开地宫时,铜链的响声变得很轻,像在低声祝福。通道口的积雪已经化尽,露出片新翻的土地,上面印着串小小的脚印,像孩子的,每个脚印里都躺着片青铜镜的碎片,像撒下的希望。

回到铜铺时,发现门口堆着些新做的铜器,是货郎的儿子送来的,说是给“破契节”准备的。最显眼的是个铜制的七星盘,盘上的北斗七星能转动,转到红泥坳的位置时,会弹出个小小的三足鸟,嘴里叼着片野菊花瓣,像在献礼。

“张村的人说要办场大戏,”年轻人擦着铜盘上的指纹,“把所有跟祭坛有关的故事都编进去,从西晋的守镜人到现在的种花人,让娃娃们都知道,好日子不是天上掉的,是有人用念想换来的。”他往铺子里放了个布偶,是用青铜丝和野菊梗扎的,比说书人的那个更精致,翅膀上缝着七颗小小的铜珠,像串迷你的星子。

破契节那天,红泥坳的空地上搭起了戏台,幕布是用七处祭坛的布料拼的,水电站的工装、鹰嘴崖的麻布、望月坪的棉绸……在阳光下泛着不同的光泽,像把所有的时光都缝在了一起。戏台上的演员穿着仿古的服装,手里的道具都是铜铺做的,青铜镜是用反光纸贴的,洛阳铲是木头削的,却演得格外认真,台下的掌声比铜铃还响。

演到老刀推小年走的那段时,台下的老太太突然哭了,说想起了自己的男人,当年也是这么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她的哭声感染了所有人,却没人觉得悲伤,像在释放积攒了多年的情绪,哭完了,心里就敞亮了。

戏散场时,孩子们举着铜制的小灯笼在空地上跑,灯笼上的北斗七星图案在地上投下移动的光斑,像片流动的星河。小年的银镯子在笑声中轻轻颤动,活动的那颗星转出圈银亮的光,与灯笼的光斑交相辉映,像个温暖的拥抱。

入夏后,忆魂草长满了七片叶子,每片都映着不同的往事:红泥坳的野菊丛里,师祖在给年幼的老刀讲故事;水电站的机组旁,1980年的值班员们在贴春联;鹰嘴崖的石俑前,守链人在给银链上油……叶子的脉络里都流淌着淡淡的红光,像血契的印记,却不再冰冷,带着草木的温润。

阿镜把忆魂草移到了破庙的神像前,与镇魂碑上的镇魂花遥相呼应,像两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她的罗盘渐渐不怎么动了,指针安稳地指向红泥坳,像找到了最终的归宿,只有在月圆夜,才会轻轻颤动,仿佛在与天上的守护星对暗号。

铜铺的生意依旧红火,只是来的人不再只带着故事,更多的是带着希望——有人来打铜锁,说要锁住现在的平安;有人来打铜盆,说要接住未来的福气;还有对老夫妻,来打对铜手镯,说要像小年和阿镜的银饰那样,带着北斗七星的祝福,相伴到老。

小年的银镯子和阿镜的银链,在无数个打铜器的日子里,渐渐有了铜的光泽,像被岁月镀上了层温柔的膜。他们知道,血契虽断,传承未绝,那些刻在青铜上的名字、藏在野菊里的念想、融在日子里的平安,会像镇魂碑上的花,一季又一季,永远开在红泥坳的土地上,开在每个记得故事的人心里。

秋风再次吹过红泥坳时,野菊又开了,金灿灿的一片,把破庙围得像个花的海洋。镇魂碑上的镇魂花结了种子,被风吹到七处祭坛,落在新翻的土地里,像撒下的约定。铜铺的铜铃在风中轻响,声线里带着野菊的香、青铜的凉,还有日子该有的甜,像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唱给红泥坳听,唱给守护星听,也唱给所有珍惜现在的人听。

秋分那天,红泥坳的野菊开得铺天盖地,黄灿灿的花海把破庙裹成了个金色的绣球。小年蹲在庙前的空地上,给忆魂草浇水,指尖刚碰到叶片,七片叶子突然同时翻转,背面的纹路组成了完整的北斗七星,像幅活的星图。

“阿年哥,快看这个!”阿镜举着个铜筛子从玉米地跑过来,筛子里盛着些青灰色的颗粒,是从黑风口的河床里淘的,形状像缩小的三足鼎,边缘还沾着些暗红色的土,是红泥坳特有的黏土。她的另一只手里攥着张泛黄的纸,是从货郎儿子的铜铺里找到的,上面画着个奇怪的装置,像风车和铜铃的结合体。

“是‘镇魂车’,”小年放下水壶,指尖捏起颗颗粒,在阳光下能看到里面嵌着细小的铜屑,像凝固的星火,“西晋的工匠做的,用风能带动铜铃,铃声能安抚祭坛的戾气。”他想起镇魂碑上的记载,这种装置曾遍布七处祭坛,后来随着铜镜的破碎渐渐失传,没想到图纸还能留存至今。

阿镜的罗盘突然在铜筛子旁剧烈转动,指针上的铜锈簌簌剥落,露出下面银白色的针身,折射出野菊的影子,在地上投下片金色的光斑,像块流动的绸缎。“鹰嘴崖的方向有动静,”她往远处的山峦望,那里的云雾突然散开,露出鹰嘴形状的巨石,石顶的青铜镜在阳光下闪着微光,像只苏醒的眼睛,“有人在修复镇魂车,还带着很浓的铜器气息。”

两人往鹰嘴崖走时,山路上的野菊开得正盛,黄灿灿的花瓣沾满了露水,被太阳晒得半干,散发出甜甜的香气,像在给他们引路。快到崖顶时,听见上面传来“咯吱咯吱”的响声,像木头在转动,夹杂着“叮叮当当”的铜铃响,节奏明快,像首古老的歌谣。

崖顶的空地上,个穿蓝布褂的老人正蹲在石台上忙活,手里拿着把铜匠锤,正在给个木制的装置上铜铃。装置的叶片是风车形状,边缘挂着七个小铜铃,正是货郎卖的那种三足鸟形状,每片叶片上都刻着个地名,红泥坳、水电站、黑风口……像串流动的祭坛。

“是‘续命车’,”老人的锤子敲在铜铃上,发出清脆的响声,震得石台上的露水都在颤动,“我爹是鹰嘴崖的守铃人,当年他说镇魂车不仅能安抚戾气,还能把祭坛的灵气聚起来,让血契之人的印记慢慢变淡,像给生命续了口气。”他往装置的轴心里塞了些青灰色的颗粒,正是阿镜筛子里的那种,“这是‘聚灵砂’,能让铜铃的声音传得更远,七处祭坛都能听见。”

老人的蓝布褂袖口露出半截小臂,上面有串淡红色的印记,是北斗七星的形状,比小年的疤痕浅得多,像刚长出来的新肉。“我年轻时总觉得这印记是负担,”他用铜匠锤轻轻敲着印记,“后来在黑风口捡到半张镇魂车的图纸,才明白是福气——知道哪些声音该用心听,哪些地方该好好守着,活得比谁都明白。”

当最后一个铜铃挂上装置时,山风突然变大,吹动风车的叶片,七个铜铃同时响起,声音清亮,像七处祭坛在同时歌唱。鹰嘴崖的云雾再次散开,露出远处的红泥坳,那里的野菊在风中轻轻摇晃,像在回应铃声的召唤。

“你看,”老人指着风车的影子,在阳光下被拉得很长,与七处祭坛的方向重合,“这影子能把灵气传到每个祭坛,让那里的土地变得肥沃,种出来的庄稼特别好,连野菊都开得比别处艳。”他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些青铜碎片,拼起来刚好是个三足鼎的形状,鼎底刻着“永宁二十三年”的字样,比之前发现的纪年更完整,像段终于写完的历史。

风车转动的第三圈时,阿镜的罗盘突然停止转动,指针稳稳地指向红泥坳的方向,针尾的小锤轻轻敲着盘面,发出“笃笃”的响,像在点头。“灵气聚起来了,”她往风车的叶片上撒了把聚灵砂,颗粒在风中散开,变成无数细小的光点,像片流动的星河,“七处祭坛的印记都在变淡,看来镇魂车真的能‘续命’,让血契的痕迹慢慢消失。”

离开鹰嘴崖时,老人要往山外走,说要把镇魂车的图纸送到每个祭坛的守护人手里。他给小年和阿镜各留了个铜制的小风车,叶片上刻着野菊的图案,“这是用聚灵砂混着铜水浇铸的,”他的蓝布褂在山风中扬起,像面小小的旗,“放在窗台上,能听到七处祭坛的祝福,比任何安神药都管用。”

回到红泥坳时,夕阳正往山坳里沉,把野菊染成了金红色,像片燃烧的花海。破庙前的忆魂草突然开出白色的小花,花瓣上的纹路变得很清晰,能看到里面映着无数模糊的笑脸——老刀在红泥地里教小年用洛阳铲,1980年的值班员们在水电站贴春联,师祖在破庙里给神像插花……像场永不落幕的回忆。

铜铺的窗台上,两个小风车在晚风中轻轻转动,铜铃的响声混着野菊的香气,漫出铺子,飘向红泥坳的每个角落。阿镜的罗盘静静地躺在柜台上,指针与窗外的风车叶片重合,像找到了最终的归宿。

夜里,小年做了个梦,梦见自己站在镇魂碑前,碑上的镇魂花开得正盛,每个名字的旁边都结着颗金色的果实,像颗颗饱满的种子。老刀、1980年的值班员、师祖……所有刻在碑上的人都在对他笑,像在说“我们从未离开,只是换了种方式守护”。

梦醒时,天已经亮了。小年走到窗前,发现小风车的叶片上沾着些金色的粉末,像镇魂花的花粉。他把粉末收集起来,撒在忆魂草的花盆里,草叶上的纹路突然变得更清晰,映出幅新的画面——红泥坳的孩子们在野菊丛里奔跑,手里举着铜制的小风车,笑声像铜铃一样清脆,远处的七处祭坛都长满了绿色的植物,像片生机盎然的绿洲。

“看来他们真的安心了,”阿镜的声音带着笑意,她指着忆魂草的新叶,上面的纹路组成了个“家”字,是用无数个细小的三足鸟图案拼的,“连草木都在说,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永远的家。”

铜铺的生意越来越好,来打铜器的人大多带着新的故事——有鹰嘴崖的护林员,说要打个铜制的鸟食盆,纪念那个帮他修复镇魂车的老人;有黑风口的药农,要打个铜药罐,说用聚灵砂煮的药特别灵,能治多年的老风湿;还有个刚考上大学的姑娘,要打个铜书签,签身上刻着七处祭坛的小图案,说要带着这些守护的印记去远方,让更多人知道红泥坳的故事。

小年的银镯子总在打这些铜器时微微发烫,尤其是打到三足鸟和北斗七星的图案,活动的那颗星就会轻轻颤动,像在给铜器注入新的生命力。阿镜说这是“印记的传承”,血契虽然消失了,但那些共同守护的记忆,早就融进了血脉里,变成了永远的念想。

深秋时,七处祭坛的镇魂车都修复完成了。每当山风吹过,七处的铜铃声就会同时响起,在山谷里回荡,像场盛大的合唱。红泥坳的野菊开得比往年更艳,黄灿灿的一片,把整个山坳都染成了金色,像铺了层厚厚的阳光。

村里的人在野菊丛里搭了个凉亭,亭柱是用水电站废弃的钢管做的,上面刻着所有血契之人的名字,老刀、1980年的值班员、师祖……每个名字的旁边都画着朵野菊,像给他们戴上了永不凋谢的花。亭子里摆着个铜制的长桌,是货郎儿子特意做的,桌面刻着七处祭坛的地图,像张巨大的全家福。

重阳节那天,七处祭坛的守护人都来了,坐在凉亭里,喝着用野菊泡的茶,聊着各自的故事。穿蓝布褂的老人带来了鹰嘴崖的野山桃,穿军大衣的老人带来了水电站的新茶,穿蓝布衫的老太太带来了自己做的野菊糕,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像群久别重逢的亲人。

“以前总觉得血契是诅咒,”穿军大衣的老人咬了口野菊糕,甜香里带着点青铜的凉,“现在才明白,是这些印记让我们找到了彼此,像串永远解不开的牵挂,多好。”他的铜拐杖敲在亭柱上,发出“笃笃”的响,像在给这句话盖章。

夕阳西下时,所有人都站起来,往红泥坳的空地上走。那里的镇魂碑前,忆魂草已经长得很高,开满了白色的小花,花瓣上的纹路映着每个人的笑脸,像幅活的画卷。阿镜往碑上撒了把聚灵砂,粉末落在花上,发出“滋滋”的响,像在给花朵注入新的生命力。

镇魂碑在夕阳中泛着温暖的红光,碑上的名字渐渐淡去,被绿色的藤蔓覆盖,只留下个模糊的“安”字,像个永恒的祝福。远处的七处祭坛传来铜铃的响声,清脆悦耳,与红泥坳的野菊香交织在一起,像首永远唱不完的歌,唱着守护,唱着团圆,唱着每个带着印记的人,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宁与幸福。

冬至前夜,红泥坳飘起了今年的第一场雪,细密的雪沫子落在野菊干枯的茎秆上,像给金色的花海裹了层白纱。小年蹲在破庙前的空地上,用洛阳铲给镇魂花培土,铲头碰到硬物发出“当”的脆响,扒开浮雪,露出个青铜制的小匣子,匣身刻着缠枝纹,锁扣是三足鸟形状,与货郎的铃铛如出一辙。

“是‘藏忆匣’,”阿镜举着灯笼走过来,灯光透过雪雾,在匣子上投下暖黄的光晕,她的罗盘指针在匣旁轻轻颤动,针尖凝结的冰珠里映出些模糊的人影,像在匣子里走动,“西晋时用来存放血契之人的信物,只有银镯子能打开。”她看着小年手腕上的银镯,活动的那颗星正微微发烫,像感应到了同类的气息。

小年将银镯的活动星对准锁扣,三足鸟的翅膀突然弹开,露出里面的暗格,散出股混合着铜锈和墨香的气息,像打开了封了千年的书信。匣子里铺着层暗红色的绒布,上面摆着七样东西:红泥坳的野菊籽、水电站的铜螺丝、鹰嘴崖的银链碎片、黑风口的苍术根、落雁坡的雁羽、断云涧的莲瓣、望月坪的桂子,每样东西上都系着根红绳,绳尾拴着片青铜镜的残角,拼在一起刚好是完整的三足鸟图案。

“是七处祭坛的‘灵物’,”阿镜的指尖抚过雁羽,羽管里藏着张小纸条,是用银粉写的:“每处祭坛的灵物都藏着段记忆,集齐了就能唤醒‘守忆人’。”字迹是老刀的,笔画里嵌着些细小的冰晶,像写的时候天气极冷,“守忆人是血契之人的魂魄凝聚而成的,能记住所有被遗忘的故事。”

雪越下越大,破庙的屋檐下挂起了冰棱,像串透明的铜铃。藏忆匣里的灵物突然泛起微光,野菊籽冒出嫩芽,铜螺丝生出铜绿,银链碎片渗出露珠,七道微光在雪地里汇成道光带,直通红泥坳深处的地宫,像条铺在雪上的星路。

两人往地宫走时,积雪没到了脚踝,每走一步都发出“咯吱”的响,像在给寂静的山坳伴奏。通道里的铜链上结着冰,被灯光照得发亮,像串凝固的星河,链环碰撞的声音比往常更清脆,像在欢迎灵物的到来。

镇魂碑前的雪透过地宫的缝隙飘进来,在碑脚堆了层薄雪,像给绿色的藤蔓盖了层棉被。当七样灵物被摆在碑前时,碑身突然剧烈震动,藤蔓顺着灵物的光芒往上爬,在碑顶织成个巨大的三足鸟形状,翅膀展开的方向刚好对着七处祭坛,像在拥抱整片山脉。

“守忆人要来了,”阿镜的罗盘突然腾空而起,在碑前旋转,指针的影子在雪地上拼出个模糊的人影,是个背着洛阳铲的老者,“是师祖,他是最早的血契之人,所有故事都在他的记忆里。”

藤蔓组成的三足鸟突然散开,化作个穿粗布短打的老者,眉眼间带着股熟悉的锐利,像老刀,又像小年梦中的剪影。他手里握着把青铜制的洛阳铲,铲头刻着“第一代守忆人”,声音像被雪冻过的铜铃,带着清冽的回响:“等了三千年,终于有人能集齐灵物了。”

老者的指尖划过灵物,每碰一样,就有段光影从灵物里飘出,在碑上投下流动的画面:西晋的祭司将青铜镜嵌入鹰嘴崖,1980年的值班员在水电站贴春联,老刀在红泥坳教小年辨认土毒,无数血契之人的身影在光影里交替,像部滚动的史书。

“血契不是诅咒,是场跨越千年的守护,”老者的目光落在小年的银镯上,活动的那颗星突然弹出细针,在他掌心刺了个小孔,挤出滴血珠,落在镇魂碑的“安”字上,“你是最后一个血契之人,也是第一个‘解契人’,该由你给这段故事画上句点。”

光影里突然出现个穿工装的年轻人,举着青铜镜站在水电站的机组前,镜面对准镜头,里面映出张熟悉的脸——是货郎的爹,他身后的七个值班员都在笑,每个人的手腕上都缠着银链,链尾的吊坠组成北斗七星,像串会发光的钥匙。

“他们不是在困邪物,是在给邪物找出口,”老者的声音带着叹息,光影里的值班员们将铜链接入发电机,银白色的电流顺着链环流淌,在红泥坳的上空织成道光网,“想用现代的电代替古老的血祭,可惜当年的技术不够,没能完成。”

当最后一缕光影消散时,老者的身影渐渐变得透明,化作无数银白色的光点,融入镇魂碑的藤蔓里。碑顶的“安”字突然泛出金光,将地宫照得如同白昼,七样灵物在金光中化为粉末,顺着藤蔓的纹路渗入碑身,像给千年的守护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离开地宫时,通道里的铜链冰棱开始融化,水滴落在地上,发出“滴答”的响,像在倒计时。小年的银镯恢复了冰凉,活动的那颗星归位,掌心的小孔已经愈合,只留下个针尖大的印记,像被永远刻在了肉里。

破庙的雪地里,藏忆匣已经空了,只剩下暗红色的绒布,上面印着个模糊的三足鸟影子,像灵物留下的最后印记。阿镜的罗盘落在绒布上,指针稳稳地指向红泥坳的方向,不再颤动,像找到了最终的归宿。

第二天清晨,雪停了,红泥坳的天空格外蓝,阳光照在雪地上,反射出刺眼的光,像满地的青铜碎片。村里的孩子们举着木铲堆雪人,用镇魂花的枯枝做手臂,野菊的残瓣做眼睛,雪人胸口嵌着个铜制的三足鸟铃铛,风一吹就响,声线里带着雪的清冽和铜的温润。

铜铺的窗台上,阿镜摆了盆新栽的忆魂草,叶片上的纹路比往年更清晰,能看到里面映着孩子们堆雪人的身影,像把新的故事刻进了草叶里。小年正在给个铜盆刻花纹,盆底的野菊图案旁,他特意加了个小小的雪人,手里举着铃铛,像在给过去的守护者们拜年。

中午时,货郎的儿子踩着雪来送年货,带来坛野菊酒和些新做的铜器——给孩子们的长命锁、给老人的暖手炉、给新婚夫妇的铜镜,每件上面都刻着个“安”字,笔画里嵌着细碎的铜屑,像撒进去的星子。“山外的人都说红泥坳的铜器带着福气,”年轻人擦着眼镜上的雪,镜片后的眼睛亮晶晶的,“说用了能梦见金色的花海,里面有好多人在笑。”

小年给年轻人倒了杯野菊酒,酒液在铜杯里泛着琥珀色的光,映出窗外的雪景,像把冬天的清冷和秋天的温暖融在了一起。“等开春了,我们去七处祭坛种忆魂草吧,”阿镜的手指在酒杯沿画着圈,“让每个地方都长出会讲故事的草,这样就再也没人会忘记那些守护的日子了。”

年轻人的眼镜突然蒙上了层水汽,他指着酒杯里的倒影,那里的雪地上站着许多模糊的人影,正在给忆魂草浇水,有老刀,有1980年的值班员,有穿蓝布褂的老人,每个人的手里都捧着株野菊,像在传递接力棒。“他们一直都在,”年轻人的声音带着哽咽,却笑得很亮,“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陪着这些草慢慢长大。”

除夕夜,红泥坳的空地上燃起了篝火,七处祭坛的方向都亮起了灯笼,像七颗落在地上的星子。村里的人围着篝火唱歌,唱新编的《七星谣》,唱老刀教小年的打夯歌,唱水电站的机器轰鸣改编的调子,歌声混着铜铃的脆响,在雪夜里传出很远,像给所有守护星的拜年信。

小年和阿镜坐在镇魂碑前,给碑上的藤蔓系了串铜铃,风一吹就响,像在给沉睡的名字们唱摇篮曲。藏忆匣被埋在碑旁的雪地里,上面种了株忆魂草,草叶在风中轻轻摇晃,像在说“晚安”。远处的篝火映红了半边天,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与碑上的藤蔓交叠在一起,像幅永远画不完的画。

雪又开始下了,细密的雪沫子落在铜铃上,发出“沙沙”的响,像在给新年的故事写开头。小年的银镯在雪光里泛着冷光,活动的那颗星转了七圈,与天上的北斗七星重合,然后稳稳地停在红泥坳的位置,像在说:“这里就是家,永远都是。”

远处的铜铺传来钟声,是货郎儿子敲响的新年钟,声线穿过雪地,与七处祭坛的灯笼呼应,像在宣告:所有的血契都已化作守护,所有的诅咒都已变成祝福,那些带着印记的人,那些刻在碑上的名,都将在这片土地上,与野菊同生,与铜铃同响,与每个平凡的日子一起,岁岁平安,年年团圆。

皮皮读书推荐阅读:替妹嫁病王爷后,全家跪求我原谅电竞男神不好惹纵情死后睁眼重回婚前,踹渣男嫁军官崩铁,从雅利洛开始的星际军阀女主重生后,每天都想锤人倾世华歌:千古白衣卿全新的穿越到洪荒大陆未开的时候前妻的春天1852铁血中华四合院之我总能置身事外神游悲郁地和顶流亲弟上种田综艺后我爆红了崩坏:身在特摄的逐火之旅旺财命订九命猫妖盛世帝女王爷太妖孽:腹黑世子妃东北那边的怪谈惹不起,国家霸霸都要抱紧她大腿异界之不灭战神棺底重生,神医丑妃战天下人在斩神,身患绝症签到原神七神火烧的燎原星光的新书算命直播抓鬼穿成大佬姐姐的妹妹后放飞自我了四合院:身在民间,心向红星我错了姐姐,再打哭给你看穿越虫族之奇遇我曾爱过你,但不做男主白月光,我做反派掌中雀女将军的病娇公主夫人【魔道同人】我在夷陵养阿婴修真界白月光手握舔狗师姐剧本云中月之残月孤灯霍格沃茨的冒牌巫师枯萎的碎冰蓝横行港诡,从掠夺僵尸开始不服?我老公有嘴,根本没误会!牵着我的你劫与解重生女帝之天尊掌中三寸金莲开局举报继父,病弱女配下乡被宠秦云萧淑妃召唤玩家为我开疆拓土四合院:阎家老二是个挂比游走诸天,全靠暗黑技能多!杠精修仙:没人比我说话更难听亿万婚约:她的财富帝国豪门弃女:误入娱乐圈后赢麻了快穿:别闹,宿主她只想低调
皮皮读书搜藏榜:谁家炉鼎师尊被孽徒抱在怀里亲啊开局公司破产,在娱乐圈咸鱼翻身山海探秘之陌途棹渡纤尘山大杂院:人间烟火气小师祖真不浪,她只是想搞钱一剑,破长空你出轨我重生,做你女儿给你送终!穿书后,抢了女主万人迷的属性被雷劈后:我在地球忙着种田穿成养猪女,兽医她乐了小家族的崛起从弃婴到总裁八零军婚:阵亡的糙汉丈夫回来了给你一颗奶糖,很甜哒!原神:我给散兵讲童话影视快穿之宿主她不按套路出牌魔法之勋章穿越女尊,成为美男收割机原神:始源律者的光辉照耀提瓦特中奖一亿后我依旧选择做社畜农女有财被造谣后,丑妃闪婚病弱摄政王平安修行记荒年全国躲旱尸,我有空间我不虚美艳大师姐,和平修仙界困惑人生名剑美人[综武侠]仙界崩坏,落魄神仙下岗再就业妃常不乖:王爷别过来快穿囤货:利已的我杀疯了犯罪直觉:神探少女全职法师炸裂高手【观影体】森鸥外没有出现过超级农场系统死后:偏执王爷他为我殉葬了最强狂婿叶凡秋沐橙臣与陛下平淡如水蓄意撩惹:京圈二爷低头诱宠安老师!你的病弱前男友洗白啦盗墓:她来自古武世界荒野直播:小糊咖被毛绒绒包围了逆水沉舟寻晴记各天涯铁马飞桥新书无敌邪神伏阴【又名:后妈很凶残】古穿今:七零空间福运崽崽逼我断亲,住牛棚我暴富你们哭啥
皮皮读书最新小说:浮香美人皮用读档专抢敌人机缘后,我飞升了三百贯娇软资本家小姐随军,撩得硬汉宠上瘾我靠捡钱发家致富春山愿难产不爱后,禁欲机长他急了!职场小白的契约逆袭别求了,这顾太太我不当了梦中吟将军夫人有弹幕,携夫君福宝杀疯全府乖,别叫太子爷,叫老公贪上霸道女总裁陆总眼红失控,说好的高不可攀呢和高冷学神吵架后,他在网上哭唧唧其实没有那么糟糕穿进女尊文里当咸鱼前所末有之事全家穿到流放前夕,手握空间赢麻了掏空家底,资本家少奶奶下乡了综影视:一见钟情再见倾心偏要吻轮回昙龙和亲公主夺江山,阴鸷王爷求垂怜穿成侯爷的恶毒原配,被全家宠疯啦你和我的距离隔着星星超凶!玄门小祖宗飒爆全京圈穿成绝孕雌性,却被争着宠道走阴阳无声野火一生走到老直播读心毛茸茸,狂赚百亿赢麻了李小婧的故事继室娇媚入骨:疯批将军搂腰哄娇养绝嗣反派后,八零女配超好命督军爹爹开门,福气包来噜!无敌小仙妻向阳而许穿书八零,配角能有什么坏心思呢作精大小姐,拿捏糙汉军少全家八零大院:凝脂美人她持美行凶亮剑:开局手搓飞雷炮,老李乐疯了!穿书八零:小配角攻略年代大佬锦画昭昭嫡女重回赐婚前,暴戾王爷缠上身天才游戏2探心就当我们相爱过灵姬仙途逍遥游七零退婚后,大小姐为国效力赢麻了绝境回响:救赎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