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木匠的虚拟木雕课结束那天,“糖龙非遗社群”的话题栏里炸开了锅。原本飘在屏幕里的糖龙,忽然都有了“落脚处”——有人让糖龙前爪撑着木座边缘,龙头昂得老高,龙尾绕着木座雕的云纹打了个弯,活像要腾空而起;有人偏爱稳妥,让糖龙整个盘在木座上,鳞片贴着木纹,连竹篾编的龙脊都顺着木座弧度轻轻起伏;还有用户别出心裁,在木座两侧雕了小竹栏,让糖龙像守着宝似的站在中间。温如霜翻着截图,指尖划过屏幕时,总觉得这些糖龙比之前多了点“精气神”,就像张木匠说的:“物件有了根基,魂才立得住。”
直到傍晚,她的私信提示音突然响了三下,是陈默发来的。头两条是截图:第一条里,糖龙的后爪悬在木座边缘,明明视觉上看着“站着”,却透着股飘乎乎的劲儿;第二条是陈默的手绘,他用黑色马克笔在纸上画了糖龙和木座,爪子接触木座的地方画了个问号,旁边注着一行字:“摸不到‘踩实’的感觉。”第三条是文字消息,看得温如霜心里一沉:“温姐,我闭着眼睛摸屏幕,不知道爪子是不是真的搭在木座上。之前编竹篾有‘咔嗒’的震动,绣莲有‘叮’的软震,可糖龙站在木座上,只有凉冰冰的屏幕,没有‘踏实’的动静。”
温如霜立刻把陈默的消息转发给风痕,连带着截图一起发了过去。风痕正在工作室调试木雕课的“木性反馈”数据,看到消息时,手里的传感器还夹着块真木坯——那是张木匠特意留给他的,上面有几道深浅不一的刻痕,是演示“顺木纹下刀”时留下的。“踏实感?”风痕捏着木坯转了个圈,指尖摸到木坯底部时,突然顿住了——木坯底下有个浅浅的凹痕,是之前放糖龙模型时压出来的。他猛地想起张木匠上课说的话:“真东西放木座上,哪能没点痕迹?糖龙爪子沉,木座得受得住力,压出点印子才叫稳。”
“我知道该怎么做了。”风痕给温如霜回了条语音,声音里带着点兴奋,“张木匠说过‘木座承重’,真糖龙放上去,爪子会压出细痕。我们给虚拟木座加个‘承重反馈’功能,让糖龙爪子接触木座时,接触点凹陷0.2毫米——这个深度是张木匠说的‘刚好能感觉到,又不破坏木纹’的程度,再配上‘压感’震动,像手指按在软木上的那种韧劲。”
没等温如霜回复,风痕已经抱着设备跑向工作室角落的“材质模拟区”。那里摆着张木匠寄来的各种木样:有软乎乎的桐木,有硬邦邦的枣木,还有带着天然纹路的胡桃木。他把传感器贴在桐木上,用手指轻轻压出个小凹痕,屏幕上立刻跳出数据:压力值0.08牛,凹陷深度0.21毫米,震动频率50赫兹。“就是这个感觉。”风痕调整着虚拟系统的参数,把震动频率调到48赫兹——比真桐木的震动稍柔一点,避免刺激到陈默这类靠触觉感知的用户。
第二天一早,风痕就把“承重反馈”功能推送给了陈默。没过半小时,他的微信就收到了一段视频:视频里,陈默闭着眼睛,右手食指轻轻放在屏幕上的糖龙爪子上,从后爪滑到前爪,每滑到一个接触点,手指就会轻轻顿一下,像在确认什么。视频最后,陈默睁开眼,对着镜头笑了笑,然后发来一行字:“温姐,风痕哥,我‘摸’到糖龙站稳了!爪子压在木座上时,屏幕会轻轻往下‘陷’一下,震动像木头上的软劲,比看动画清楚多了——现在我知道,每个爪子都踩着木座,不会倒了。”
温如霜把这段视频转发到社群管理员群里,小陆立刻回复了个“哭哭”的表情:“之前总觉得技术是冷的,现在才知道,把‘踏实感’做进屏幕里,比什么都暖。”可没等大家感慨完,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社群里有用户晒出截图,吐槽糖龙盘在木座上时,竹篾编的万字纹被木座挡住了大半,“明明花了半小时编的纹路,现在只能看到个边边角,太可惜了!”还有用户附了张对比图:糖龙趴在木座上,绣在龙鳞间隙的缠枝莲被木纹遮住了一半,莲瓣的弧度都断了,看着特别别扭。
温如霜盯着截图里断了的缠枝莲,忽然想起上个月去竹溪村的场景。那天竹阿婆在编竹筐,她蹲在旁边看,发现竹阿婆编到筐底时,总会特意把竹篾的接头留在边缘,露出一小截线头。“阿婆,为什么不把线头藏起来呀?”她当时好奇地问。竹阿婆手里的篾刀顿了顿,把竹筐翻过来给她看:“你看,筐底留点头,既知道这筐是怎么编的,又显得活泛——要是全藏起来,跟死的似的,没灵气。”
“风痕,你还记得竹阿婆说的‘露纹’吗?”温如霜给风痕打了个电话,“用户说竹篾纹被木座挡住,我们能不能让被挡住的纹路‘露’一点出来?就像竹阿婆编竹筐那样,在木座边缘留点头,既不破坏整体,又能看到纹路的完整。”
风痕正在看用户的吐槽截图,听到“露纹”两个字,眼睛一下子亮了:“对呀!我之前总想着‘挡住就挡住’,没考虑到手艺的‘连贯性’——竹篾纹是一圈圈编的,断了就没那股劲了。我们加个‘纹路避让’功能,让被木座挡住的竹篾纹在边缘露出1毫米的线头,绣线也顺着木座弧度翘一点,像从木缝里钻出来似的。”
这次,风痕特意找了竹阿婆确认细节。视频里,竹阿婆拿着编了一半的竹筐,指着筐底的露纹说:“露多少有讲究,多了显乱,少了看不见——1毫米刚好,像竹溪里的水草,刚露出水面一点,知道底下还有根。”风痕根据这个建议,把虚拟纹路的露出长度定在1毫米,还调整了绣线的翘起角度——3度,刚好能看到莲瓣的弧度,又不会显得突兀。
“纹路避让”功能上线当天,社群里就炸了锅。有用户晒出糖龙盘在木座上的截图:糖龙的身体贴着木座,竹篾编的万字纹在木座边缘露出一小截线头,像刚编到这儿似的;绣在龙鳞上的缠枝莲顺着木座弧度翘起来,莲瓣的淡粉色和木纹的褐色搭在一起,竟有种自然的和谐。用户配文:“现在糖龙像从木座上长出来的!连纹路都知道露个脸,比之前活多了——刚才编纹路时,特意放慢了速度,就想让线头露得好看点。”
温如霜翻着这些反馈,嘴角刚扬起来,就收到了陈默的私信。这次不是截图,而是一个压缩包,解压后是几十张手绘稿——每张纸上都用凸起的马克笔(陈默特意买的触觉画笔)画了糖龙的站相:有的是糖龙踩着木座抬头,爪子接触点用粗线条标出来,旁边注着“震动在这里”;有的是糖龙盘在木座上,露出的竹篾线头用虚线画,旁边写着“摸这里能找到纹路”;还有一张是给听障用户的提示,用不同颜色的凸起线条区分竹篾、绣线和木纹的震动节奏——蓝色是竹篾的短震,粉色是绣线的软震,褐色是木座的压震。
“温姐,我把糖龙的站相‘画’给大家看了。”陈默的消息跟着手绘稿一起发来,“之前总麻烦你们做功能,现在我也能帮点忙——听不见的朋友可以摸这些图,知道爪子该踩在哪,纹路该露多少,这样大家都能让糖龙站得稳、站得好看。”
温如霜把这些手绘稿打印出来,贴在工作室的墙上。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纸上,凸起的线条投下浅浅的影子,像一条条细小的纹路,缠绕在一起。风痕走过来,看着墙上的画,忽然说:“之前做技术,总想着怎么让功能更全,现在才明白,真正有用的技术,是让每个人都能摸到‘手艺的温度’——陈默用画传递,我们用代码传递,竹阿婆、张木匠用手艺传递,其实都是一回事。”
那天傍晚,社群里又多了个新话题:#我的糖龙站相故事#。有人分享自己跟着陈默的手绘稿调整站相的经历,说“第一次摸到纹路的震动时,像摸到了老匠人的手”;有人晒出自己给糖龙加的小细节——在木座上雕了竹阿婆编的万字纹,让露出来的竹篾线头刚好卡在木纹里;还有听障用户发来一段震动录音,说“这是糖龙站稳时的震动节奏,我录下来当手机铃声,每次听到都觉得踏实”。
温如霜看着这些消息,忽然想起竹阿婆说的话:“手艺不是死的,是活的——你传我,我传他,不管用什么法子,只要有人记得,就不会断。”她拿起手机,给陈默回了条消息:“你的画我贴在工作室墙上了,以后来的人都会看到——你的糖龙站相,也是非遗的一部分。”
屏幕那头,陈默收到消息时,正坐在桌前画新的站相。他看着手机屏幕,手指轻轻碰了碰上面的糖龙爪子,感受到那熟悉的压感震动,然后笑着在纸上画了个小小的太阳——阳光落在糖龙和木座上,露出的竹篾线头闪着光,像在传递什么,又像在等待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