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后,姜淳于和李家还有周大姐一起下了火车。
周大姐还热情地邀请姜淳于同行,被姜淳于拒绝了:“我还要去看看我舅爷爷,就不和你们一起走了。”
这个地方离鲍明忠的老家也就一百多公里,姜淳于用车来回一天多的时间差不多也就够了。
姜淳于先去售票处买了一张第二天下午,商都前往凤城的票,才转身出了车站的大门。
一碗胡辣汤,两个大菜包,吃饱喝足,姜淳于找了个没人的地方把自行车拿出来,先出城再说。
等出了城,姜淳于立刻把空间的车弄了出来。
可惜现在这个时间,洛邑的牡丹已经过了花期,不然顺道看看牡丹花开也是一件很令人神往的事情。
鲍明忠的老家就在洛邑,还是当地的大家族。
也不知道他们家族怎么想的,竟然跑到一千多公里外的港城去避难。
这一路过去都是件麻烦事情,何况现在的港城还在别人手里。
姜淳于为了赶时间,车速很快。
当然,和几十年后的路况比,她的车只能算是速度正常。
但是在现在,姜淳于的车子还是已经发挥出了它最大的极限。
也亏得她临时改装过,不管轮胎什么的都被姜淳于给换了,不然这车还不一定能背住姜淳于的折腾。
天黑前,姜淳于看见了洛邑城。
进城前,姜淳于先进空间梳洗,换了一身衣服,又把车牌换了,才继续开车进城。
按照鲍明忠给的地址,姜淳于一直开到鲍明忠家院墙外的大门口停了下来。
周围的邻居听到汽车声音,纷纷出来看热闹。
鲍明忠的家人听到外面的动静,跑出来的时候,就看见他家门口堵了一辆车。
黑暗中,一个身材修长的影子从车上下来,看不清楚脸,但是能感觉到这人来头不小的样子。
有热心的大妈跑过来问:“同志,你找谁啊。”
“路过。”
姜淳于对着鲍明忠家门口站着的,和鲍明忠有六七分相似的年轻人问道,“我能去你家倒点热水吗?”
说着姜淳于拿了一个军用水壶晃了晃,“我的水壶里没水了,刚好路过,就想问你们借点热水。”
鲍明勇闻言一愣还没来得及开口,刚才那个热心的大妈立刻道:“去我家,我让我家大孙女给你烧热水。”
说着,大妈还扯着嗓子喊了一声:“婷妹,快来给你这位军人大哥的水壶拿去,给他烧点热水。”
姜淳于穿的是军装,车子又挂的是军牌,在这些老百姓心里,那和自家的亲人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不过这位大妈的热心有些过了份,把自己大孙女喊出来,还推着她就往姜淳于身上撞:“快去,给你大哥水壶接过来。”
姜淳于身子一闪避开,冷冷道:“不用,谢谢。”
见姜淳于收了水壶要走,鲍明勇身后出现了一个老妇人,她一把孙子推开,热情道:“同志,我家有热水,我家也没有未出嫁的孙女讹你。”
姜淳于看着冲对面大妈翻白眼,样子鲜活的老妇人,不由在心里暗暗叹了口气。
自己带来的消息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只希望他们能接受并且挺住。
“好,谢谢奶奶。”
姜淳于把水壶递给鲍奶奶,站在门口,并没打算进去的样子。
“进来,进来先喝口水,我让我家二孙子给你水壶装满。”鲍奶奶热情地邀请姜淳于进门。
“谢谢奶奶。”姜淳于看着在院门口张望的邻居,眉眼微敛。
一进门,就看见鲍家大大小小七八口都坐在堂屋门口等着吃饭。
桌子上,一大盆糊涂面上面漂着碧绿的青菜,桌子上还放着花生碎、黄豆、芝麻。
一看就知道这家是讲究人。
等姜淳于进门,鲍奶奶立刻热情地招呼他坐下,叫二孙子给他端饭,叫大儿媳妇拿几个鸡蛋去炒炒,添个菜。
姜淳于忙拒绝:“不用了奶奶,我就来装点热水就走。”
“坐下。”
鲍奶奶强制把姜淳于按在了板凳上,“刚好赶上饭点,怎么能不吃点再走。咱们家别的没有,来客吃一顿饭还是有的。”
姜淳于看着热情的一家人,再看一眼外面看热闹却没进院门的邻居。
只能默默接了鲍奶奶递过来的,加了花生碎、黄豆和芝麻的糊涂面。
主要是她还要找机会和这家人说话,只能厚着脸皮先蹭一顿饭再说。
很快一盘热气腾腾的小葱炒鸡蛋,也放到了姜淳于面前。
鲍明忠兄弟五个,最大的就是鲍明忠,最小的弟弟今年才六岁。
鲍父姐弟六个,他是鲍奶奶唯一的儿子,几个闺女出嫁后,鲍奶奶夫妇一直跟着鲍父生活。
这次族里派人去港城探听消息,鲍奶奶其实是不太愿意的。
她们家当初虽然被评为富户,但是财产在革命的时候就已经捐赠出去了部分,包括田地都交还给了政府。
但是孙子鲍明忠热血冲头,竟然跟着搅和了进去,她们家等于是被绑上了贼船,想下船哪有那么容易。
最后家里没办法,只能让鲍明忠跟着族里几个人去港城先探听消息。
这些日子,鲍奶奶一家不是没担心鲍明忠,但是千里迢迢,就算是担心也没点消息,只能默默等着。
今天一早,鲍奶奶的眼皮就一直跳,她总觉得有事要发生。
等了一天,一直等到晚上吃完饭,门口停了军车,有个穿军装的帅小伙上面借热水,鲍奶奶就知道大事不好。
要么就是她孙子鲍明忠出事了,要么就是族里人带着鲍明忠偷渡出去的时候被当初逮住。
不过鲍奶奶更相信是前者,如果是后者,估计都不用人家解放军同志出面,直接就有革委会的人打上门,吵架灭族都有可能。
面前的鸡蛋只动了一筷子,姜淳于就没再动。
一碗糊涂面下肚,见姜淳于放下了筷子,鲍奶奶忙道:“再添一碗,这么大的大小伙,一碗怎么够。”
“不用了,奶奶,我已经吃饱了。”
姜淳于客气地拒绝了鲍奶奶再添一碗的要求,问道,“鲍奶奶,我的热水好了吗?”
“哎,好了,好了。”
鲍母将刚灌了热水的军用水壶递给姜淳于,“刚烧的开水,小心烫。”
“谢谢。”
姜淳于掏出二两粮票,和两毛钱放在桌子上,“我们部队有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是今晚的饭钱。”
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桌子上的粮票和钱上,根本没注意到姜淳于坐着的凳子下面,放了个小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