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6区域的能量喷涌警报还在屏幕上闪烁,林晚的手指悬在确认键上方,没有立刻关闭。她盯着那条异常数据流,发现它不像其他信号那样迅速衰减,而是留下了一道微弱的残留轨迹,像被擦过又没完全抹掉的粉笔印。
主控室的门滑开,市场团队负责人快步走进来,手里拿着平板,脸色不对。他把设备放在桌上,屏幕亮着几条热搜标题:“云都地下管网存重大隐患”“多区断电或非偶然”。底下是转发量惊人的短视频,画面模糊,但能看见穿着工装的人蹲在井盖旁说话。
“这些内容十分钟前开始集中出现。”他说,“不是自然发酵,是推的。”
林晚点头,手指移到键盘上,调出舆情监控后台。数据图显示,相关话题的传播曲线陡得不正常,高峰期集中在三个商业写字楼区域,和昨晚科研组发现的wi-Fi信号异常点重合。
她抬起眼,看向对方双眼,启动“心灵洞察之镜”。
画面一闪而过。
她看到他在会议前反复修改通告文案,担心模板太官方没人信;看到他凌晨两点还在核对发布流程,怕出错;也看到他此刻最深的想法——我们准备的东西压不住这场火。
能力关闭的瞬间,太阳穴一抽,但她没停顿。
“切断所有非必要频道。”她说,“只留加密专线。”
她打开任务面板,下达三道指令。第一,启动“透明计划”应急模块,提取d7管道三个月内的巡检原始记录,生成可视化报告。第二,联系市基建办,要求以联合声明形式同步推送。第三,授权市场团队发起#云都真相#话题,实名认证用户优先展示。
命令发出去后,她靠回椅背,闭了两秒眼。再睁眼时,屏幕上已弹出第一波反馈:联合声明正在审核,预计十五分钟后上线;可视化报告已完成打包;话题创建成功,首批响应账号超过两百个。
但这还不够快。
二十分钟后,新情况来了。一段视频突然爆红,标题写着“内部人士揭露巡检造假”,发布者自称是市政工程顾问,穿着西装打领带,说话有条理。视频里他拿出一份文件截图,指出某页时间戳对不上,声称这是系统性隐瞒风险的证据。
紧接着,民生论坛冒出几十条帖子,说家里半夜跳闸、孩子被吓哭,怀疑是地下设施出了问题。有人上传录音,背景音里确实有断电提示音,配上文字“这不是巧合”。
市场团队内部开始争论。
有人说应该立刻发澄清,一条条打脸;有人说越回应越乱,不如冷处理。讨论在加密群组里来回拉扯,没人拿定主意。
林晚没参与讨论。她直接进入舆情分析后台,追踪首批谣言的Ip分布。系统标记出87%的源头位于境外匿名节点,但转发高峰集中在本地三个商业区的wi-Fi段,和之前发现的信号异常位置一致。
她调取城市公共摄像头权限,锁定这三个区域的快递收发记录。发现就在谣言爆发前四十分钟,三家不同快递点都有未登记U盘寄出,收件人信息为空,寄件时间精确到秒。
线索断了,但逻辑闭环了。
她在内部通讯中发出简令:“不必逐条反驳,只需强调一件事——他们的‘证据’没有原始文件编号,我们的有。”
命令传下去后,市场团队迅速行动。他们制作对比图集,左边是所谓“造假文件”,右边是真实备案材料,每一页都标出可查验的编号。配文只有一句:“欢迎查验,假的不怕查,真的经得起验。”
效果比预想快。质疑声开始分流,一部分人转而要求视频里的“专家”出示完整文件。有人发现他提到的页码在公开报告中根本不存在。
但对方反应更快。
不到半小时,社交平台出现新话题:“林晚操控舆论”。一张合成图流传开来,把她和市政官员p在一起,标题写着“她要的不是真相,是控制权”。评论区涌入大量相似话术的账号,统一用“细思极恐”“早就该防着她”这类短语刷屏。
更麻烦的是,#云都真相#话题下的正面内容开始被限流。点击量上不去,推荐位消失,连官方账号的转发也被屏蔽。
技术代表从实验室打来加密电话,说监测到平台算法有异常调度,疑似外部干预。
林晚放下电话,没说话。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对方不只是放谣言,他们在掌握规则。
她靠在椅背上,手搭在桌边。指尖碰到之前写下的字——**激活**。笔痕还很深,纸面有些起毛。
这次攻击的目的变了。
不再只是制造混乱,而是要把她推出去当靶子,让所有人觉得反击本身就是阴谋的一部分。
她睁开眼,目光落在大屏上。舆情曲线依旧波动,但底层数据已经变化。真实声音正在被挤压,虚假共识却在成型。
不能再按原计划走了。
她坐直身体,在指令栏输入新命令:启动“平民见证者”计划。调取五位曾参与管道施工的工人、两名社区巡查员的联系方式,邀请他们录制短视频,讲述日常工作流程。
命令发出去后,她亲自起草一封公开信。标题是《我们守护的不只是数据,还有你们的生活》。
她写凌晨三点的检修日志是怎么填的,写暴雨夜抢修时工具箱里常备的姜茶,写孩子们放学路过会跟值班人员打招呼。她没提阴谋,也没说谁在撒谎,只讲具体的事。
信发出去十分钟后,第一位工人发布的视频上了热搜。画面里他站在工地旁,穿着沾泥的靴子,说话有点紧张,但很清楚自己在说什么。他说他每天打卡两次,每次都要拍照上传系统,漏一次就扣钱。
第二个是巡查员阿姨,五十多岁,举着手机自拍,身后是井盖和街道。她说她干这行六年了,从来没听说哪里藏着危险设备,要是真有问题,她们第一个不答应。
这些面孔不会说话,但他们出现在镜头前,本身就比任何辩解更有分量。
阅读量开始涨。
评论区出现越来越多真实经历的分享。有人贴出自家附近检修车的照片,说上周刚来过;有人转发物业通知,证明断电是因为线路改造。
算法依然在压制,但人群自发顶了上来。
林晚看着数据曲线慢慢拉平,紧绷的肩膀松了一瞬。她拿起水杯喝了口,发现手有点抖。刚才第三次使用“心灵洞察之镜”后,耳鸣一直没退,眼前偶尔闪过黑点。
但她不能停。
她调出调查小组的跟踪记录界面,准备查看最新回传的数据。鼠标移到文件夹上,还没点开,主控台右下角突然弹出一条消息。
是市场团队负责人发来的截图。
一张新出现的帖子,标题是“她写的信里,少了一个字”。
帖子里列出公开信全文,圈出一段话,说某个动词后面漏掉了“了”字,声称这说明文本是提前写好的,不是即时回应。
下面已经有上千条评论,有人说“这么细节都能设计,太可怕了”,有人说“普通人写错很正常,非要挑刺就是另有所图”。
争论又开始了。
林晚盯着那张截图,手指停在鼠标上。
她没关掉窗口。
她点开了调查小组的文件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