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8日的清晨,巧家的阳光带着毫不掩饰的炽烈,穿透薄薄的云层,在邱家屿安置区的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陈景辰站在9号楼前,手里的安全帽被晒得发烫,指腹摩挲着帽檐下那道浅浅的划痕——那是三年前在这栋楼的基础阶段,被钢筋蹭到的印记,如今和他手掌的茧子一样,成了抹不去的勋章。
车就停在不远处,司机老周已经催了两遍:“陈工,再不走赶不上鲁甸分公司开的会了。”可他脚像灌了铅,目光黏在9号楼米白色的墙面上,挪不开分毫。
这是他独立负责安全管理的第一个项目。从2021年那个暴雨连绵的夏天,到2022年酷夏,整整两年零三个月,半年多的时间,像电影胶片在脑海里飞速轮转。他甚至能清晰地说出每一层楼板的混凝土标号,每一段外架的搭设时间,每一处临边防护的整改次数——这些数字里,藏着他太多没说出口的故事。
“陈工?”一个略显苍老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陈景辰回头,看见王大爷背着个竹篓,里面装着刚摘的茄子。老人是邱家屿的原住民,当年项目拆迁时,是最后一个签字的,总拉着他的手说:“小陈啊,我一辈子就住这坡地上,你们盖的楼,可得结实。”
“王大爷,早啊。”陈景辰笑着迎上去,眼角的纹路在阳光下格外清晰。
“不早喽,太阳都晒屁股了。”王大爷放下竹篓,往9号楼瞅了瞅,“回来看看?这楼住着真舒坦,去年雨季一点不漏水,比我那老土房强十倍。”
陈景辰的目光跟着老人落在楼体上,喉结轻轻滚动了一下。他想起2020年那个梅雨季,连续半个月的暴雨让地下室积水漫过脚踝。他带着班组守在水泵房,三天三夜没合眼,轮换着往外面抽水,裤脚泡得发白,脚上的水泡磨破了一层又一层。施工队的老李劝他:“差不多就行,等雨停了水自然退。”他当时红着眼瞪回去:“水漫到配电房怎么办?短路了谁负责?”
后来水退了,他却因为高烧躺了两天。醒来时,床头柜上放着王大爷送来的姜汤,碗底沉着好几颗红枣——老人不知道他生病,只是听说“那个较真的小陈师傅累倒了”。
“当年盖楼时,好多人说你太犟。”王大爷蹲在竹篓边,用袖子擦了擦额角的汗,“就说那回拆脚手架,你非要一层一层检查,说‘拆得比搭得还得仔细’,耽误了两天工期,项目经理在会上点名批评你,你忘了?”
怎么会忘。
陈景辰的指尖下意识地敲了敲安全帽。那天项目经理把他叫到办公室,指着进度表拍桌子:“陈景辰,安全重要,进度就不重要?业主等着交房,你担得起责任吗?”他攥着手里的检查记录,指节泛白:“进度跟不上可以赶,可脚手架拆出问题,摔了人,谁都担不起。”
最后他还是坚持每层验收,哪怕每天加班到凌晨,拿着手电筒照着每颗螺栓检查。现在想起当时项目经理摔门而去的背影,想起同事们“自讨苦吃”的议论,他忽然觉得,那些当时觉得咽不下的委屈,如今都成了心里最踏实的底气。
他沿着楼前的小路慢慢走,路边的芒果树已经长得齐窗台高,是交房后物业栽的。可他记得这棵树的位置,原本是个深约两米的电梯井,2021年冬天,一个新来的工人没看清警示标志,差点掉下去,是他眼疾手快一把拉住。后来他在井边加了三道防护栏,挂了四个警示灯,还在旁边搭了个岗亭,让保安24小时盯着。
“当时有人说你小题大做,说‘哪那么巧就出事’。”王大爷跟在他身后,像在说别人的故事,“可你说‘安全就是怕万一,一万次没事,一次出事就全完了’。”
陈景辰站在芒果树下,抬头能看见二楼张阿姨家的阳台。张阿姨的孙子去年刚上幼儿园,每天放学都要在楼下的健身区玩一会儿。他想起这栋楼的儿童活动区,所有器械的棱角都包了橡胶,地面铺了30公分厚的塑胶垫。
“现在孩子们在这儿玩,我们做长辈的都放心。”王大爷望着嬉笑的孩子,脸上的皱纹堆成了花,“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不是我一个人的。”陈景辰摇摇头,目光扫过楼体上“安全文明示范工地”的铜牌。阳光照在铜牌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让他想起第一次拿到这个牌子时的场景——那天他站在领奖台上,手里的证书烫得像块烙铁,台下有人鼓掌,也有人低声议论“不过是运气好”。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这运气里藏着多少个不眠之夜。为了完善安全资料,他对着规范逐字逐句抠,笔记本写满了五本;为了让工人听懂安全交底,他把规范编成鲁甸方言的顺口溜,“脚手架,绑得牢,阎王见了绕道跑”;为了整改一处隐患,他能跟施工队磨三天,直到对方把不合格的材料全部清场。
走到单元门口,他停在消防栓前,伸手拧了拧阀门。“嗤”的一声,清水立刻涌了出来,压力十足。这是他临走前特意叮嘱物业每周检查的项目,现在看来,他们做得很好。
“陈工,真该走了。”老周的声音又传来,带着点无奈。
陈景辰点点头,却还是没动。他的目光落在9号楼的楼顶,那里有个小小的水箱。当时有人说“市政水压够,没必要花这钱”,他却想起万一偶尔会停水,万一发生火灾,没水怎么灭火?后来项目经理在业主代表大会上,拿着停水记录和火灾案例据理力争,终于说服了所有人。
现在想来,那些曾经觉得“举步维艰”的时刻,那些需要一遍遍解释、一次次坚持的瞬间,都是这栋楼能够稳稳站立的原因。就像盖楼要打牢地基,安全管理也要把每个细节都钉进土里,哪怕过程再难,也不能有半点含糊。
“小陈啊,”王大爷不知什么时候站到他身边,递来一个刚摘的芒果,“这楼就像你的娃,看着它好,比啥都强。”
陈景辰接过芒果,果皮的粗糙触感传来,忽然鼻子一酸。是啊,这栋楼就像他的孩子,他看着它从一片荒坡长成现在的样子,里面有他的汗水,他的坚持,他的委屈,也有他最朴素的愿望——让住在里面的人,睡得踏实,过得安心。
他最后看了一眼9号楼,米白色的楼体在阳光下安静矗立,像个沉默的巨人,守护着楼里的万家灯火。那些曾经觉得沉重的心酸,此刻都化作了暖暖的水流,在心里缓缓淌过。
“走了。”他把芒果塞进兜里,转身走向车子。脚步比来时轻快了些,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沉甸甸的,却很踏实。
车子发动时,他从后视镜里看着9号楼慢慢变小,直到消失在街角。他知道,自己可能不会常回来,但这栋楼会永远站在这里,像个坐标,提醒他为什么选择干安全,提醒他那些坚持的意义。
就像兜里的芒果,带着阳光的温度,也带着一个安全人最纯粹的初心。前路还长,但只要想起鲁甸六月的阳光下,有这么一栋楼在稳稳矗立,他就永远知道该往哪里走。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