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电力试验站的工匠正将裹着天然橡胶的铜线架上木杆,林远望着这根从仓库延伸至码头的\"电线\",指尖触碰绝缘层时,能感受到微弱的电流震颤。三天前,格物司刚用这种电线完成了一次关键试验:从保险分局向码头发送\"货已到港\"的电码,比最快的蒸汽马车快了两刻钟。\"这东西比驿马快,比信鸽准,\"他对身旁的陈武说,\"该让它沿着铁路和商路,铺到大明的每一寸土地。\"
电线的改良耗费了三年功夫。最初用蚕丝包裹铜线,却在南洋的潮湿气候中频频短路;改用波斯进贡的天然橡胶后,绝缘问题迎刃而解——这种从东南亚橡胶树汁液中提取的物质,遇水不溶、遇热不化,被工匠们称为\"电之皮\"。为增强耐用性,林远还下令在铜线外缠绕细铁丝,既能抗风扯,又能防鼠咬,单根电线的使用寿命延长至五年以上。
电报机的发明则与保险体系深度绑定。格物司在蒸汽电报的基础上,用电磁铁替代了机械齿轮,制成\"叩电码机\"——按下不同按键,会产生长短不一的电流信号,对应\"永隆保险\"的密码本。广州分局的电报室里,操作员正将龙票的编号通过电码发往京师,总局收到后核对存档信息,一刻钟内就能确认保单真伪。这让跨洲理赔的效率提升十倍,波斯商人再也不用为等待核验而滞留港口。
电力网络的铺陈遵循\"军商并重\"的原则。主干线沿着铁路与运河铺设,在驿站、兵营、保险分局设发电报点;边疆地区则采用\"蒸汽-电力\"混合模式——用小型蒸汽机驱动发电机,确保雅克萨、喀什等偏远据点也能收发信号。某次西域商队遇袭,巡防营通过电报在两小时内获知了准确位置,蒸汽装甲车连夜驰援,比以往的驿马传信节省了整整三天。
军事应用上的突破更令人振奋。水师的\"应龙级\"铁甲舰装上了船载电报机,通过拖拽在水中的铜网天线,能与三十海里外的友舰通讯。红海护航时,三艘明军战舰正是靠电报协同,形成包围圈活捉了整船海盗。陆上的\"丝路巡防营\"则将电报线架到了烽火台,以往\"一烽举则百烽应\"的延迟被彻底打破,葱岭的警报半小时内就能传到西安指挥部。
但技术的扩张总会遭遇阻力。江南士绅联名上书,称\"电线穿宅过院,会引天雷伤人口\"。林远带着工匠在苏州演示:将电线接入莱顿瓶,再用接地的铜线引导电荷,\"天雷只会顺着铜线入地,比传统避雷针更可靠\"。他同时宣布,电报线沿途的农户可免费使用电力照明,苏州知府家的灯笼换上电灯那晚,反对声浪顿时消弭。
跨洲电报的尝试也在推进。林远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合作,计划铺设从马六甲到加尔各答的海底电缆——用铅皮包裹橡胶绝缘的铜线,沉入海沟避开渔船锚害。虽然首次试验因电缆断裂失败,但带回的海床数据为后续工程提供了关键参考。\"等这条线通了,\"林远指着地图上的虚线,\"广州的龙票信息,当天就能传到伦敦。\"
这日,京师总局的电报机突然急促作响,操作员译出电文:\"马六甲遇袭,请求支援!\"林远立即查看同步传来的龙票编号,确认是投保的波斯商队,当即通过电报下令:\"命马六甲水师即刻驰援,同时通知红海分舰队封堵海盗退路!\"三个时辰后,捷报传回:商队获救,海盗被歼。整个过程中,从报警到处置,比蒸汽时代快了整整两天。
窗外,夕阳的余晖照在纵横交错的电线上,铜丝反射的光芒如同遍布帝国的神经。林远知道,电线与电报的价值,远不止于加速通讯——当龙票的核验、商队的保护、军队的调度都能通过电流瞬间完成,这个庞大的帝国就有了真正的\"反应速度\"。而这种速度,将是大明在科技竞赛中甩开对手的关键。远处的试验站里,工匠们正调试着能传输文字的新式电报机,一个用电光连接世界的时代,已在不远处的地平线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