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朝鲜大地被笼罩在多尔衮新政权的阴影之下,李朝遗民们的命运,也被彻底改写,未来的道路充满了未知与恐惧。
在多尔衮于朝鲜建立“大金”王朝的进程中,对于明朝的政策也在一路的谋划商讨中尘埃落定。
朝堂之上,君臣们围坐相商,气氛严肃而又热烈。
“这清国与明国之间的矛盾,那是他们之间的事,与我大金又有何干?”
范文程率先开口,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
“如今我大金初立,根基未稳,实不宜再卷入他们的纷争之中。”
众人纷纷点头,深以为然。
关于是否再次入关劫掠明朝的议题,也有了全新的论断。
洪承畴抚着胡须,缓缓说道:
“我大金如今只需养几万人马,朝鲜之地的供给已然足够,实在没必要与明国为敌,徒增战乱。
况且,东边的倭国,有银矿山,硫磺矿也颇为丰富。
我们可多造海船,与西洋人开展贸易,互通有无,如此方能富国强兵。”
多尔衮微微颔首,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赞许:
“爱卿所言极是。若清国日后强盛起来,我们亦可谋求与明国合作——
共同压制清国,如此一来,我大金在这局势中,便能占据有利地位。”
众人听了,皆起身拜服,齐声高呼陛下圣明。
于是,“大金”王朝对于明朝的政策就此确定。
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多尔衮及其臣子们试图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摆脱大清与明朝之间的恩怨纠葛,在朝鲜半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繁荣强大的国家。
而这条道路究竟能否成功,未来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一切都充满了未知,等待着他们去探索和应对。
若努尔哈赤与黄台吉若泉下有知,得知多尔衮如今的这些想法和举措,恐怕真会气得从陵墓中“爬”出来。
想当年,他们殚精竭虑,一心想着入主中原,与明朝争天下,在他们的谋划里,对明朝的征战和扩张是至关重要的事,可如今多尔衮竟要与明朝撇清关系,另谋发展。
而洪承畴提出的对朝鲜征兵的毒计,更是充满了算计与阴狠。
洪承畴在议事时侃侃而谈:
“陛下,这朝鲜人向来不甘被我等统治,日后必定会起义反抗。
我们不妨将他们征召入伍,加以训练。让朝鲜兵去镇压朝鲜人,他们死了也不心疼,即便死绝了,再征兵便是。
如此一来,既能扩充我大金的军事力量,又能借他们之手平息朝鲜的反抗势力,实乃一举两得之策。”
多尔衮听后,微微眯起眼睛,脸上露出一丝阴鸷的笑容,缓缓点头道:
“洪爱卿此计甚妙,就依你所言办吧。”
在多尔衮的心中,朝鲜人不过是可以随意利用和牺牲的棋子,只要能巩固“大金”的统治,他不会有丝毫的怜悯和犹豫。
在这样残酷的统治策略下,朝鲜百姓的命运变得愈发悲惨。
他们不仅要承受新政权的压迫和剥削,还要被迫拿起武器,自相残杀。
而多尔衮和他的臣子们,则在这血腥的统治中,一步步巩固着“大金”王朝的统治,却全然不顾朝鲜人民的痛苦和反抗。
在清国的朝堂之上,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科尔沁盟的步步紧逼,让济尔哈朗和代善等人如坐针毡。
为了能尽快组建起追捕多尔衮的力量,他们不得不做出让步,让出了许多原本不愿割舍的利益。
经过长时间的激烈争论和讨价还价,议廷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
多铎在会议上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说道:
“如今局势紧迫,我们需要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统兵出征。
我提议将阿济格召回,由他统兵攻打宁海。
阿济格作战勇猛,经验丰富,定能担当此重任。”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当阿济格得知多尔衮叛逃的事情后,顿时暴跳如雷。
他在自己的营帐内来回踱步,嘴里不停地谩骂着:
“多尔衮这个狼心狗肺的东西,竟敢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
背叛祖宗,背叛大清,他简直罪该万死!”
他的叫骂声在营帐内回荡,发泄着心中的愤怒和不满。
然而,这一通谩骂也不过是他给自己的一个交待罢了。
骂完之后,阿济格很快便冷静了下来,开始思考接下来的作战计划。
他深知,自己肩负着清国上下的期望,必须尽快将多尔衮捉拿归案,以重振清国的威严。
于是,他开始召集自己的亲信将领,商讨出兵宁海的具体事宜,一场大战似乎已不可避免。
八月二十日,盛京的议廷内气氛严肃而紧张。
经过长时间的商议和权衡,最终决定了出兵的章程。
为了追捕多尔衮,他们精心筹备,组成了一支规模达三万的联军,其中汉旗人马也按照要求凑足了一万,这样算下来,总兵力达到了四万人。
而且,这支队伍还配备了火器,力求在与多尔衮的对抗中占据优势。
阿济格得知这个决定后,心中颇为不满。
他一向自恃甚高,认为以自己的军事才能,仅带一万人马,就能轻松将他眼中“草包”的多尔衮拿下。
在议廷上,他毫不客气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那多尔衮不过是个投机取巧之辈,我只需一万人,定能将他擒获,何必兴师动众带这么多人?白白耗费粮草和兵力!”
然而,议廷的众人却并不认同他的看法。他们虽然承认阿济格在军事方面能力出众,作战勇猛,但对于多尔衮的势力和能力也不敢小觑。
一位姓主缓缓开口说道:
“阿济格,多尔衮虽行事不端,但他麾下的正白旗战力不弱,且如今他在宁海已站稳脚跟,说不定还拉拢了不少势力。一万人马太过冒险,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另一位将领也接着说:
“是啊,此次出兵事关重大,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四万人马携带火器,方能有更大的胜算。”
阿济格听着众人的话,心中虽仍有不甘,但也明白众人的考虑不无道理。
他咬了咬牙,不再争辩,但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在战场上证明自己的判断,让众人看看他阿济格的厉害。
就这样,四万大军携带火器,浩浩荡荡地从盛京出发了。
他们踏上了追捕多尔衮的征程,而前方等待着他们的,将是一场激烈的战斗和未知的挑战。
盛京皇宫的一隅,顺治的乳母朴氏独坐榻上,神情哀伤。
屋内的气氛压抑而沉重,她的目光空洞地望着窗外,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两个月来,朝鲜的苎布与花席未曾再送入盛京,这本是她家乡的特产,如今却成了她心中的隐痛。
朴氏心中满是担忧与恐惧,她隐隐觉得,弟弟朴应智怕是遭遇了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