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灵峰笼罩在淡青色的薄雾中,山岚如纱,缠绕着陡峭的岩壁。黎清浅立于山道入口,素白裙裾被晨风轻轻掀起,露出绣着疏梅的鞋尖。她手中执一柄湘妃竹骨伞,伞面未展,只作行杖,点过石阶上凝结的夜露,发出细微的“嗒、嗒”声。
雪仪、白静、钟清菡三人紧随其后。红衣女子双玉剑悬于腰间,朱红丝绦随步伐轻晃,在朦胧天色中如两簇未熄的火焰;白静手持竹剑,步履轻盈,素色劲装衬得她身形如鹤,偶尔跃过岩隙时,臀线绷紧的弧度与山脊轮廓相映成趣;钟清菡走在最后,黑衣劲装紧贴肌肤,修长双腿迈步时肌肉线条清晰可见,宛如铁城嶂的岩壁般沉稳有力。
“《山海经》云:‘灵峰之巅,有石如镜,映日生辉。’”黎清浅驻足,抬眸望向云雾缭绕的山巅,唇角微扬,“不知今日能否见到传说中的‘云海摹帖’?”
话音未落,山风忽起,吹散一片薄雾,露出前方蜿蜒的石阶。石阶两侧,野生的山茶花含露未绽,花苞低垂,似在恭候来人。黎清浅以伞尖轻点花瓣,露珠滚落,在石阶上溅开细碎水光,竟隐约映出《兰亭序》中“流觞曲水”四字的笔意。
雪仪眸光一闪,双剑出鞘,剑锋划过晨雾,带起一串晶莹水珠。她身形一转,剑招如行云流水,竟在虚空中勾勒出王羲之的“之”字。黎清浅见状轻笑:“雪姑娘这一招,倒比我的笔锋更见筋骨。”
白静不甘示弱,竹剑一挑,身形如燕掠空,足尖轻点岩壁,借力旋身时,臀线绷紧如满月,竟在空中留下一道优美的弧光。她落地时,竹剑尖恰好挑起一片飘落的茶花瓣,花瓣上的露珠滴落,在石阶上晕开,竟似“永和九年”的“永”字起笔。
钟清菡未动,只是抱臂而立,目光沉静地望向山巅。她小麦色的肌肤在晨光中泛着釉光,紧实的大腿肌肉微微绷紧,仿佛蓄势待发的弓弦。黎清浅侧眸看她,忽而笑道:“钟姑娘似在等什么?”
钟清菡唇角微勾:“等风。”
话音刚落,一阵山风自谷底呼啸而上,吹散漫天云雾。刹那间,灵峰之巅的云海翻涌,如宣纸泼墨,云浪起伏间,竟真如行草笔走龙蛇,隐约可见《快雪时晴帖》的笔势!
黎清浅眸中光华流转,袖中滑出一支紫毫笔,就着山风在虚空中临摹。她的手腕轻转,笔锋如剑,每一划都似与云海共鸣。雪仪、白静、钟清菡三人不约而同地屏息凝神,仿佛置身于一场天地为纸、风云为墨的宏大书写之中。
云海渐散,朝阳初升,金光穿透薄雾,洒在四人身上。黎清浅收笔,笔尖尚带一缕未散的云气。她望向三位同伴,笑意清浅:“今日得见‘云海摹帖’,不虚此行。”
雪仪抚剑,胸前的玉坠微微发烫;白静收剑,臀下的石阶竟残留着她方才腾跃时的余温;钟清菡舒展双腿,肌肉线条在阳光下如铁画银钩。
黎清浅撑开竹伞,伞面绘着疏疏落落的墨梅,在晨光中投下斑驳影子。她轻声道:“下一程,去锦溪听泉如何?据说那里的水声,能谱成《广陵散》。”
三人相视一笑,齐声应道:“好。”
山风再起,吹动黎清浅的素白裙裾,也吹散了石阶上未干的水痕。而那水痕中,隐约还留着云海摹帖的最后一笔——
“ 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