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伦村的田埂还泡在半尺深的积水里,浑浊的泥水裹着倒伏的稻穗,在午后的阳光下泛着暗沉的光。老农夫卡马尔蹲在田边,枯瘦的手摸着稻穗上已经发黑的谷粒,浑浊的眼泪砸进泥水里——这是村里最后一片晚稻田,洪水退了三天,再不收,全村人冬天的口粮就彻底没了。
“村长,联合国的人说,夏国的农机队快到了!”一个穿蓝色救济服的年轻人跑过来,声音里带着急盼的颤音。卡马尔猛地站起身,踉跄着往村口走,裤脚溅满泥水也顾不上——他听达卡村的亲戚说过,夏国的“铁家伙”能在泥地里跑,能一天收几十亩稻子,可他活了六十年,只见过牛拉犁,实在不敢信“铁家伙”能比人快。
村口的土路上,引擎的轰鸣声由远及近。先是两辆印着“明辉机械”红色字样的卡车,后面跟着三辆改装过的履带式农机,轮胎上的防滑纹深得能卡住泥块,车身上还挂着“夏国救灾农机援助”的白色横幅。卡车停下时,段明辉跳下来,灰色的工装服上沾着赶路的尘土,他抹了把汗,一眼就看到了田埂上黑压压的村民,还有他们眼里又急又疑的光。
“我是段明辉,明辉机械的负责人,带了救灾农机来帮大家抢收。”明辉让翻译把话传下去,同时挥手让团队成员卸车。三个年轻技术员立刻打开卡车后斗,搬出一件件银色的零件——这是陆衍特意从机械空间调过来的应急配件,轻便还耐水泡,“这些是小型履带收割机,适合泥泞地,一小时能收两亩地,比二十个人快多了。”
卡马尔盯着那台刚组装好的收割机,机身不到两米宽,履带碾过泥地时没陷进去多少,前端的切割刀闪着冷光。他犹豫着上前,用手敲了敲履带,硬邦邦的金属触感让他心里发慌:“这……这铁家伙不会压坏地里的稻根吧?明年还能种吗?”
明辉笑了,弯腰从泥里拔出一根稻穗,指着根部的须:“您看,我们的收割机履带是宽幅的,压强比牛蹄还小,只会压碎烂泥,不会伤稻根。而且收完之后,我们还有播种机,能马上种晚稻,误不了农时。”说着,他朝技术员点头,“启动一台试试。”
引擎再次轰鸣起来,收割机缓缓驶入稻田。切割刀贴着稻穗根部划过,金黄的稻穗瞬间被卷入机身,谷粒通过传送带落入后面的粮袋,秸秆则被粉碎后撒回田里当肥料。不过十分钟,一小片倒伏的稻田就收割干净,装粮的麻袋鼓了起来。卡马尔和村民们都看呆了,几个年轻村民忍不住跟着收割机跑,嘴里发出惊叹的呼喊。
“快!都去帮着递麻袋!”卡马尔反应过来,大声招呼村民。原本愁眉苦脸的村民们瞬间动了起来,有的扛着空麻袋跑向收割机,有的蹲在田边捡拾散落的稻粒,连孩子们都提着小篮子帮忙——他们这辈子从没见过这么快的收稻速度,原本以为要烂在地里的口粮,突然有了指望。
明辉没闲着,他跟着另一台收割机走进田里,裤脚很快就沾满泥水。这台收割机的切割刀突然卡了一下,引擎发出闷响。技术员小李赶紧停机,掀开盖板一看,是一根断了的稻秆缠在了齿轮上,还带着泥块。“段总,这里得清理一下,可能还要换个小零件。”
明辉蹲下来,用手扒开泥块,掏出随身带的工具包——里面有陆衍特意准备的“空间定制零件”,比普通零件更耐磨,还防腐蚀。“不用换,先清理缠秆,我给齿轮上点防锈油,这油是咱们厂特制的,泡在泥水里也不怕。”他动作麻利地清理完杂物,滴上几滴银色的机油,再启动时,收割机又恢复了顺畅的轰鸣。
“段总,您这机油真管用!”小李佩服地说。明辉擦了把额头的汗,笑着说:“这是陆衍用他那机械空间调的配方,专门针对救灾时的恶劣环境,咱们得多盯着点机器,别让泥水泡坏了电路。”
太阳西斜时,科伦村已经收割了二十亩稻田,装满了八十多袋稻谷。卡马尔拉着明辉的手,非要把家里仅存的一只鸡塞给他:“恩人,没有你们的铁家伙,我们今年冬天就得饿肚子。这鸡你们一定要收下,是我们的心意。”
明辉推辞不过,最后把鸡交给翻译,让他转交给村里的孤儿院——洪灾里,科伦村的孤儿院塌了半边,十几个孩子挤在临时帐篷里,每天只能喝稀粥。“卡马尔大叔,我们来救灾不是为了要东西,能帮你们把粮食收回来,比什么都强。”他指着远处的卡车,“明天我们还会来,把剩下的三十亩稻田收完,再帮你们种上晚稻种子。”
当晚,明辉团队在村里的临时安置点搭了帐篷。夜里下起了小雨,小李突然发现一台抽水机的水管裂了——这台抽水机正抽着孤儿院旁边的积水,要是停了,积水可能会漫进帐篷。明辉披上雨衣,带着工具就往抽水机那边跑,雨水打在脸上生疼,泥地里的脚步声格外清晰。
“段总,水管裂得有点大,咱们带的备用管不够长。”小李举着应急灯,照向裂开的水管。明辉皱了皱眉,突然想起陆衍临走前给的一个“空间应急箱”,里面有可拼接的软管。他赶紧跑回帐篷,打开箱子,果然找到几根银色的软管,接口处有磁吸设计,一吸就能接上。
“快,把旧管子拆下来,换这个!”明辉和小李一起动手,雨水顺着他们的衣领往下流,手冻得发僵,可谁也没停下。半个多小时后,抽水机重新启动,积水顺着新水管流向远处的排水渠。孤儿院的院长跑出来,手里拿着热姜茶:“谢谢你们,要是积水漫进来,孩子们又要受冻了。”
明辉接过姜茶,喝了一口,暖意在胃里散开。他看着帐篷里透出的微弱灯光,听着孩子们均匀的呼吸声,突然想起小时候——六零年那会,家里粮缸见底,爸爸段建军背着他去借粮,走了十几里路才借到半袋玉米。那时候他就想,要是能有机器帮忙种粮、收粮,家里就不会饿肚子了。现在,他终于能用自己造的机器,帮别人保住口粮。
第二天一早,天刚亮,明辉团队就开始忙碌。除了收割机,他们还带来了播种机——筱棠特意从空间里挑的晚稻种子,用灵泉水泡过,发芽率高,成熟期短,正好适合洪灾后抢种。卡马尔和村民们早早地在田边等着,有的帮着搬种子,有的帮着平整土地,田埂上满是忙碌的身影。
播种机在田里穿梭,种子均匀地撒进翻好的泥土里。明辉站在田埂上,拿着平板电脑记录播种进度——这是明辉机械的“智能农机系统”,能实时监控播种密度、土壤湿度,还能预测收成。“卡马尔大叔,按照这个进度,今天就能种完所有田,再过四十天,晚稻就能收割了。”
卡马尔看着田里的播种机,又看了看明辉手里的平板,眼里满是好奇:“这小板子还能知道收成?你们夏国的技术,真是太神奇了。”
明辉笑了,指着平板上的数据:“这是我们团队研发的系统,结合了陆衍教授的空间技术,能让种子长得更好,收得更多。等晚稻熟了,我们还会来帮你们收割。”
下午,国际红十字会的代表安娜女士来到科伦村。当她看到收割机在田里高效作业,播种机整齐地撒着种子,临时安置点的积水被抽干,孩子们在帐篷里喝着热粥时,忍不住拿出相机拍照。“段先生,明辉机械的农机援助,不仅解决了科伦村的抢收问题,还为整个桑加国的灾后农业恢复提供了范本。”她握着明辉的手,郑重地说,“国际红十字会决定授予明辉机械‘全球救灾贡献奖’,感谢你们为灾区带来的希望。”
明辉接过证书,心里既激动又踏实。他拿出手机,给筱棠和陆衍打了个视频电话——屏幕里,筱棠正在另一个灾区分发草药,陆衍在旁边调试机械空间里的零件。“哥,科伦村的稻子快收完了,红十字会给了我们一个奖。”明辉笑着说。
“好样的!”陆衍的声音从屏幕里传来,“注意安全,要是农机有问题,随时跟我联系,我从机械空间给你调零件。”
筱棠也笑着说:“明辉,你们帮着抢收抢种,比我们送粮食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村民们以后就算遇到灾害,也有能力自救。”
挂了电话,明辉看着田里忙碌的村民,看着远处渐渐升起的炊烟,心里满是成就感。夕阳下,收割机的轰鸣声、村民的笑声、孩子们的嬉闹声混在一起,成了科伦村最动听的声音。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明辉机械的救灾农机,还会开往更多灾区,帮更多人保住他们的土地和希望。
几天后,科伦村最后一片稻田收割完毕,晚稻种子也全部播下。明辉团队要离开时,村民们站在村口,举着写有“夏国农机,救民于难”的牌子,跟着卡车走了很远。卡马尔手里拿着一把稻穗,朝着卡车挥手:“段先生,等晚稻熟了,我们一定给你们寄新米!”
明辉从车窗里探出头,挥手回应。车窗外的稻田里,新播的种子还没发芽,可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四十天后,金黄的稻穗随风起伏的样子——那是希望的样子,也是他和整个段陆家族,用汗水和技术守护的样子。
车驶离科伦村时,安娜女士发来一条消息:“明辉机械的农机,已经被列入国际红十字会的‘全球救灾物资清单’,以后全球灾区遇到农业危机,都会优先调用你们的设备。”
明辉看着消息,笑了。他知道,这条救灾路,还有很长;但只要能帮更多人保住口粮,守住希望,这条路,他会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