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数年的艰难岁月,如同一条粗糙的砂纸,打磨着这个国家每一个角落,也打磨着每一个人的意志。酒泉基地内,往日里充满技术争论和引擎轰鸣的场所,如今更多了一种沉默的坚韧。饥饿和匮乏是悬在头顶的利剑,考验的不仅是肉体,更是精神。
张彬清楚,在这种极端条件下,技术突破固然重要,但比技术更关键的,是人心。是人心中那口不灭的气。如果核心团队散了,人心垮了,那么再超前的技术蓝图,也只是一堆废纸。
他不再将自己局限于办公室和保密实验室。他开始更频繁地深入各个项目组,从“三十三天”的地面模拟团队,到“蛟龙”项目的材料实验室,再到“溯源”计划那间烟雾缭绕的理论研讨室。
他没有携带任何额外的食物——那只会制造不公平。他和所有科研人员一样,啃着划嗓子的代食品窝头,喝着能照见人影的菜汤。他的身体在九转不灭体的支撑下,状况比大多数人稍好,但饥饿带来的虚弱感和思维的迟滞,同样真切地折磨着他。这让他与大家真正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
困境是全方位的。缺乏营养导致工程师们体力不济,长时间加班变得难以维持。缺乏进口的精密元件和特殊材料,许多实验被迫中止,进度一拖再拖。更可怕的是那种无形的压力——对未来的迷茫,对家庭困难的担忧,像慢性毒药一样侵蚀着士气。
冲突在每一个疲惫的眼神、每一次因琐事引发的短暂争吵中显露出来。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让维持团队稳定和创新活力变得异常困难。
张彬的行动如同细雨,悄然渗透。在“蛟龙”项目组,他拿起粉笔,和材料专家一起,在黑板上反复推演耐压壳体在极端压力下的应力分布,提出一种基于现有冶炼条件、优化热处理工艺来提升钢材韧性的替代方案。他没有直接给出未来科技的完美答案,而是引导大家,在有限的条件下,寻找最优解。
在“三十三天”计划组,他参与轨道力学讨论,将一个复杂的交会对接控制模型,拆解成数个更简单、更适合当前计算能力的分步模拟任务。他分享自己处理复杂系统问题的思路——“再复杂的机器,也能拆成零件去理解。再庞大的工程,也能分成步骤去完成。”
他的话语平实,没有空洞的鼓励,只有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共同面对难题的姿态。这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
但张彬知道,仅有技术指导还不够。他需要给这些濒临枯竭的心灵,注入一点“活水”。
一天傍晚,在“溯源”计划理论组那间因为激烈争论而气氛沉闷的房间里,张彬拍了拍手,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各位,争论先放一放。我看大家脸色都不太好,长时间坐着思考,气血不畅。”他站起身,走到房间中央的空地,“我小时候跟一位老道士学过几手养生的体操,动作简单,但对提神醒脑有些用处。反正现在也讨论不出结果,不如起来活动活动,换换脑子。”
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张彬开始演示。他传授的,自然是经过他高度简化、剔除了所有超凡特征的九转不灭体最基础的呼吸法与几个配套的、缓慢舒展的肢体动作。他将这套东西伪装成一种源自道家的“养身体操”,强调呼吸的深、长、细、匀,与动作的缓慢、圆融配合。
“注意呼吸,意念随着动作走,别想工作上的事。”张彬一边缓慢演示,一边平静地指导。
起初,几位老专家和年轻研究员都带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动作僵硬地模仿。但几分钟后,随着呼吸逐渐调整,身体慢慢舒展,一种奇异的宁静感开始在一些人心中滋生。那种因长期饥饿和思虑过重带来的焦躁与疲惫,似乎被这缓慢的节奏稍稍抚平。
收获在潜移默化中积累。张彬的平易近人,他的技术洞察力,以及他分享的这套看似简单却颇有妙用的“体操”,让他迅速赢得了各个项目组核心成员更深层次的信任与敬佩。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天才顾问,而是与他们一同吃苦、一同攻坚、并真心关怀他们身心健康的同志。核心团队在这种氛围下,非但没有涣散,反而呈现出一种在逆境中淬炼出的、更加牢固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钩子在不经意间浮现。
几天后,几位跟随张彬练习“体操”最积极的年轻研究员,在私下交流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自身的变化。
“奇怪,这几天晚上好像睡得踏实点了,不像以前那样翻来覆去脑子里全是公式。”
“是啊,白天看资料的时候,感觉精神能集中得更久一点,虽然肚子还是饿,但脑袋没那么昏沉了。”
“张顾问教的这体操,还真有点门道……”
这些细微的正面反馈,如同黑暗中闪烁的星火,虽然微弱,却预示着某种可能性。张彬听到这些反应后,面色平静,心中却微微一动。九转不灭体最基础的吐纳,即便剥离了超凡特性,其对人体精气神的滋养效果,对于这些长期处于高压和营养不良状态下的普通人而言,依然是雪中送炭。
这或许,能为这支承载着国家未来的科研团队,保留更多宝贵的火种。
【签到成功!获得奖励:高韧性生物陶瓷合成工艺(适用于极端环境密封),物品存放空间中。】
新的技术知识,似乎正为“蛟龙”项目亟待解决的观察窗密封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