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志骑着二八大杠穿过学校的梧桐道,车铃叮当作响惊飞了树梢的麻雀。
他这这个月往区里跑了十七八趟,为的就是那两家濒临倒闭的电子厂。要是小麦集团能吞下这两块肥肉,别说在兴州,就是在全省电子行业都能排上号。
他猛蹬脚踏板,旧自行车发出吱呀怪叫,冲出校门时差点撞上卖茶叶蛋的老太太——“对不住啊刘婶!”话音未落,人已经拐出巷口。
要说这徐大志,他脑子活络,竟把生意做到了大半个南方。如今在乐天区建的分厂已经很正规了,他又盯上了区里那两家半死不活的电子厂——红光电子厂和永明电子厂。
出了学校,在街角坐上了蒋伟开的大奔,直冲区府大院门口。车子一停下,徐大志拉开门就往里冲。门卫老孙熟络地挥手:“王区长在三楼等着呢!”
推开区长办公室的木门,一股茶香混着烟味扑面而来。王生贵正端着搪瓷缸子说话,见了他就笑:“咱们徐总这是踩着风火轮来的?”
办公室里还坐着分管工业的副区长赵明,经委办主任周建国。徐大志心里明镜似的——这三位,就是决定那两家电子厂生死的关键人物。
“王区长,我站着听就行。”徐大志微微躬身。这姿态他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显恭敬又不失体面。
王生贵摆摆手:“今天你是主角,主角不坐,我们这出戏怎么唱?”说着递过一份文件,“情况是这样,市里原则上同意对两家厂子进行改制,但要求公开招标。”
徐大志接过文件,目光扫过那些套话,心里冷笑:这公开招标好比麻袋绣花——底子太差,两家厂子负债累累,设备老化,除了他徐大志,谁愿意接这烫手山芋?
“招标好,公平。”徐大志面上却堆起笑,“我们小麦集团一定积极参与。”
赵明弹了弹烟灰:“小徐啊,不是泼你冷水。南方有家企业也表露了意向,人家可是带着外汇来的。”
这话像盆冷水浇在心头。徐大志面上不动声色,手指却在文件边缘捏出白印。他想起半个月前在红光电子厂见到的场景——车间里蜘蛛网结成了帘,唯一运转的生产线上,工人们还在用七十年代的老机器生产半导体收音机。
“外资虽好,未必了解本地情况。”徐大志缓缓开口,“这两家厂子六百多号工人,外资接手后要是裁员...”他故意留了半句,看着三位领导交换眼神。
周建国轻咳一声:“工人安置确实是首要问题。”
正在这时,办公室门被推开。秘书领着个穿西装的中年男人进来,王生贵连忙起身:“正好,给你们介绍下,这是南方来的李经理,也对电子厂有兴趣。”
徐大志心里咯噔一下。这李经理梳着油亮的分头,皮鞋锃亮,伸手时露出腕上的金表:“鄙人李文达,代表大港昌盛集团。”
两只手握住一起的瞬间,徐大志感觉到某种冰凉的试探。他笑着加重力道:“徐大志,小麦电子集团负责人。”
“听说徐总的厂子主要做收录机和电话机?”李文达笑里藏刀,“我们昌盛准备引进岛国生产线,生产彩色电视机。”
这话引得三位领导眼睛发亮。徐大志心里骂娘,面上却云淡风轻:“彩电?你才引起呀?我们已经生产快一年了。老百姓现在最缺物美价廉的收录机。我们新研发的双卡收录机,成本都控制在三百块以内了。”
王生贵眼睛一亮:“三百块?市面上同类产品最少五百多吧。”
“所以当务之急是盘活现有产能。”徐大志趁热打铁,“两家电子厂有现成的生产线,改造后三个月就能投产。”
李文达轻笑:“徐总怕是没算设备折旧吧?那些老机器早该淘汰了。”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办公室里火药味渐浓。徐大志突然话锋一转:“李经理既然要引进岛国生产线,不知道准备投入多少外汇?”
李文达表情微滞:“这个...需要详细测算。”
“我们小麦集团可以全额承接两家厂子的所有债务,并且保证不下岗一个工人。”徐大志抛出杀手锏,“另外,每年上交利润的百分之十作为区里发展基金。”
王生贵手中的钢笔在纸上顿了顿。这个条件太诱人了——区里最头疼的就是工人安置和银行债务。
“徐总好气魄。”李文达冷笑,“不过据我所知,小麦集团资产不过几千万,怎么消化四百多万的债务?”
徐大志从公文包里取出份合同:“我们刚和东南亚华贸集团刚签了五十万台的收音机代工订单,预付金三十万昨天已经到账。”
办公室里响起细微的抽气声。赵明凑近王生贵耳边:“这相当于把全区电子产业盘活了。”
窗外忽然传来喧哗。秘书匆匆进来汇报:“区长,两家电子厂的工人听说消息,派代表来了。”
王生贵皱眉:“让他们派两个代表上来。”
不多时,两个穿着工装的中年人拘谨地走进来。年长的那个徐大志认识——红光电子厂的八级技工老杨,技术比武拿过全省第一。
“领导们,”老杨搓着粗糙的手掌,“我们听说厂子要改制,就想知道...往后这饭碗还端不端得稳?”
李文达抢先开口:“如果昌盛接手,我们会择优录用...”
“怎么个择优法?”老杨追问,“俺在厂里干了二十年,就会车零件。那些岛国机器,见都没见过。”
徐大志起身握住老杨的手:“杨师傅,您带的徒弟现在是我们厂技术骨干。要是合并了,想请您当技术顾问。”
老杨眼眶霎时红了:“徐总还记得俺?”
“我对大家都熟悉呀。”徐大志转身面向领导,“工人师傅们的技术是宝贵财富,改制不该把他们改没了。”
王生贵若有所思地点头。这时楼下突然传来更大的喧哗,隐约听见“我们要吃饭”的喊声。周建国走到窗边一看,倒吸凉气:“好家伙,来了百十号人!”
李文达下意识后退半步。徐大志却走到窗前推开窗户,三月春风裹着工人们的期盼扑面而来。他深吸一口气,突然扯开嗓子:
“杨师傅!告诉大伙儿,我徐大志要是接下厂子,第一个月就发全工资,欠薪每月补偿直至发完!”
楼下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欢呼。老杨颤声问:“徐总,这话当真?”
“白纸黑字写进合同!”徐大志声音斩钉截铁。
回到座位时,他发现三位领导的眼神都变了。王生贵把烟头摁灭:“这样吧,招标方案我们再研究。不过小徐啊,你这魄力让我想起农村搞分田到户...”
从区府大院出来时,夕阳把徐大志的影子拉得老长。他知道今天这步棋走对了——外资再好,终究不如知根知底的本地企业。不过李文达的出现让他警觉,这事还得抓紧。